沙田區香港沙田馬場旅遊攻略

沙田馬場(Sha Tin Racecourse)是香港的第二個賽馬場地,位於新界東部的沙田區火炭東部,是由-興建及管理,於1978年10月7日落成啓用。沙田馬場設有草地、泥地跑道共有兩個,草地跑道全闊30.5米,周長約1900米,容量爲85,000人。場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亞洲頂級的賽馬場地。現時每年均舉行多項國際大賽,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人馬在此互相角逐。

沙田馬場設有兩座看臺,分爲會員席及公衆席。會員席招待會員及來賓,公衆席則開放予公衆人士,入場費10港元。看臺設有-大堂,飲食設施等,會員席亦設有會員,馬主廂房等設施。場內設有全世界最闊的彩色大屏幕,長70.4米,面積相等於4,500部架疊起來的52釐米電視機,詳盡顯示每一場賽事的資料及賽果。於看臺側的沙田會所,則爲會員提供飲食及康樂設施。馬場其他設施包括馬房、騎師、練馬師及職員宿舍等,另有一座綜合大樓供馬會使用。

馬場交通方便,港鐵東鐵線馬場站設有蓋行人天橋直達沙田馬場看臺,賽馬日亦有各線巴士直達,馬場內亦有地方供給紅色小巴及市區的士停放或載客。

沙田馬場參考世界先進的馬場的設計,跑道屬古典英式的順時針方向,佈局與美國貝蒙園(Belmont Park)及聖雅尼塔(Santa Anita)馬場接近,爲看臺觀衆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馬場中央是景色秀麗的彭福公園,爲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歷史

沙田馬場興建前,香港島的跑馬地馬場是香港唯一的馬場。隨着香港賽馬運動平民化,於賽馬日期間經常出現“紅旗”高掛(意指“滿座”)的情形。1964年,馬會開始考慮增建一箇新馬場,以配合賽馬運動的發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則上批准馬會於沙田興建馬場。工程於1973年12月全面展開。

興建馬場時需要在沙田海進行填海,這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單一填海工程。工程共採土1600萬噸,夷平沙田4個山頭,填出共250英畝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開始,以極快速度進行。在工程高峯期,動用超過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輛貨車,不斷將泥頭運到海邊,每7.5至8秒鐘即有一車泥頭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馬房的打樁工程展開。

最終,沙田馬場準時於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進行剪彩儀式,同日下午舉行首場賽事。馬場初落成時,看臺可容納35,000人。隨着入場人數於1982年-1984年間繼續加長,馬會很快便進行擴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臺落成啓用,兩座看臺共可容納85,000人觀賽。馬房容量亦隨着需求不斷增加,至2010年,共有20座馬房,爲1260匹馬提供安身之所。馬會亦爲提高賽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進設施,包括檢疫馬房、馬醫院、賽事化驗所、河畔操練跑道、奧運馬房、策騎徑等。

近年馬會仍不斷改善沙田馬場的設施,2003年8月31日,世界最闊的高解像彩色大屏幕啓用,2004年11月14日,設有可開合上蓋的新馬匹亮相圈落成,爲馬迷提供更方便舒適的環境。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協辦馬術項目,沙田馬場毗鄰的香港體育學院經改裝,成爲主要比賽場地,彭福公園新建策騎徑,又在香港體育學院旁邊新建奧運馬房;奧運聖火亦途經沙田馬場進行傳遞。

2012年,-重新裝修了公衆-大堂,加設了兩個巨型電視屏幕,其中一箇號稱爲全球馬場室內最大彩色屏幕之一;一箇長25米、高1.3米,一箇長15米、高1.3米,總面積如13張乒乓球桌,全部採用全高清信號,馬迷可以一次過觀看到4匹馬亮相的情況,同時亦提供6個角度予馬迷欣賞賽事。此外,公衆-大堂後方新設了平板電腦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