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旅遊攻略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享有“碧水丹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之美譽。奇峯、秀水、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衆多的文物古蹟讓人流連忘返。景區全年皆景,四季不同,陰晴風雨,亦幻莫測。主要景區有云窩-天遊景區、九曲溪竹筏漂流景區、一線天―虎嘯巖景區、武夷宮景區、大紅袍--水簾洞景區五大景區。

武夷山風景區位於武夷山脈的中部、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方圓60平方公里,盤曲山中的長約9公里的九曲溪和夾崖森列的36峯,構成一幅碧水舟山的天然美景。它是三教名山,也有“福建第一山”的美譽。

武夷山

景區分南北兩個主入口。主要景點有天遊峯、九曲溪、大紅袍景區、水簾洞等,因爲景區龐大,且景點分散,所以景點間一般搭乘觀光車,喜歡走路的旅客也可以選擇徒步。

玉女峯是武夷山的標誌性景點,海拔是313.1米,位於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少女而得名。“插花臨水一奇峯,玉骨冰肌處女容”,峯巖奇秀,儼然是武夷山水的象徵。峯左岸的竹筏碼頭,爲遊覽九曲的重要的起落點。

玉女峯下,是碧綠清沏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字,相傳這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峯右側這座山岩稱“勒馬巖”。上有“鏡臺”二字,五丈見方。字體工整俊秀,數里之外都望見,是武夷山景區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天遊峯位於六曲溪北,景區中心海拔408.8米,相對高度215米。是武夷三十六峯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峯之一,以其秀美的景觀聞名於世。每當春冬清晨或雨後乍晴,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登峯巔,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九霄雲外到天上一遊,因此被稱爲天遊峯。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登上此峯也曾感慨到:“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峯固應第一也”。

天遊峯景區是武夷山山與水、自然與文化結合最完美的景區,位於整個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面積約4平方公里,主要景點包括御茶園、天柱峯、雲窩、隱屏峯、曬布巖、水月亭、茶洞、天遊峯、一覽亭、天遊觀等。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它還是一道難得的文化景觀,這裏有茶園,有書院,還有摩崖石刻,體現着武夷山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完美結合。

響聲巖屬於天遊峯景區,與雲窩隔溪相對,又與東側的梧崗東西相對,形成一箇喇叭形的穹谷。穹谷所對的北岸,羣峯環峙壁立,遊人的歡笑聲在穹谷和北岸峯壁之間往返迴盪,經久不息。響聲巖之名也由此而來。

響聲巖與雲窩隔溪相對,因遊人在巖前呼叫歡笑均能聽見回聲,故又稱之爲“空谷傳聲”。巖上題刻縱橫,琳琅滿目,僅朱熹題寫的就有“逝者如斯”等三幅。

仙掌峯,在六曲,巨石渾然一體,上有痕跡如掌印,因名。又似匹匹白練自峯頂垂下,故又名曬布巖。每當夕陽西斜,奇峯倒映水中,如萬丈垂練隨風飄灑,極富神韻,此峯有許多景點,被闢爲天遊景區。 傳說:曬布巖半壁有幾道深深的痕跡,如同紅潤的掌印,相傳這是仙人留下的。

雲窩位於接筍峯西壁巖下,周圍環繞着響聲巖、丹爐巖、仙蹟巖、天柱峯、更衣臺、天遊峯、蒼屏峯。這裏巨石倚立,背巖臨水,地處武夷山風景區精華地帶,爲武夷首勝之區。雲窩有大小洞穴十餘處。每當冬春二季的早晚,從洞穴裏常常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雲霧,在峯石之間輕颺遊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下來,舒捲自如,變幻莫測,故名雲窩。

九曲溪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峯巖幽谷之中。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遊線路最突出的特色。

曲折縈迴的九曲溪貫穿于丹崖羣峯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峯,99巖連爲一體,構成"一溪貫羣山,兩岸列仙岫"的獨特自然美景。九曲溪全長約9.5公里,水繞山行,山臨水立,仰角適中,灘潭交錯,身臨其間,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

乘上古樸的竹筏蕩入山光水色之中,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遊人可領略到筏在水中流,人在畫中游的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大紅袍景區因出產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紅袍茶而得名,景區的景點之一就是大紅袍茶樹,大紅袍還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

武夷山“大紅袍”被列爲武夷巖茶之首。 大紅袍母樹,就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巖峭壁上,這裏日光短,多光反射,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據說:“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底紅綠相間,香氣馥郁,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飲後齒頰留香”。

大紅袍景區的名字源於景區內的大紅袍母樹,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狀元,它生長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龍窠中,目前的大紅袍母樹僅剩幾株,極爲名貴。景區內的主要景點有:牛欄坑、永樂禪寺、大紅袍、三花峯、磊石巖、馬頭巖、悟源洞、杜轄巖。主要是看武夷山最大的寺廟天心永樂禪寺及被傳爲神茶的大紅袍。

武夷山水簾洞爲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於章堂澗之北。進入景點處,有一線小飛瀑自霞濱巖頂飛瀉而下,稱爲小水簾洞,拾級而上,即抵水簾洞。洞頂危巖斜覆,洞穴深藏於收斂的巖腰之內。洞口斜向大敞,洞頂涼爽遮陽。兩股飛泉傾瀉自百餘米的斜覆巖頂,宛若兩條游龍噴射龍涎,飄灑山間,又像兩道珠簾,從長空垂向人間,故又稱珠簾洞。

水簾洞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寬各一百多米。洞門前終年流淌的兩股清泉,從一百多米高的巖頂飛瀉而下,如懸掛的兩幅珠簾。水簾洞內,軒爽敞亮,可容數百人。巖壁上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活源”兩字最爲著名。洞口外磴道的右側,是碧綠沉翠的浴龍池。

巖壁上這“活源”二字,系清光緒壬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楚南餘宏亮所題寫。相傳活源取自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廟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點出了水簾洞的景緻,又勾起人們對朱熹求學精神的追思,恰到好處。“水簾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詳)所題寫。這兩方題刻,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生動逼真地勾畫出水簾洞的景觀。

武夷宮景區是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又稱“武夷宮”,景區位於九曲溪筏遊的終點晴川。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在福建省崇安縣南約十五公里處的武夷山大王峯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宮內有兩株千年桂樹,相傳是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李良佐建觀時所栽。以後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補種了一株。兩株桂樹龍盤蛇曲,被稱爲“桂花王”。

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至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爲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武夷山一線天位於武夷羣峯的西南端,是武夷的最奇的巖洞,素有“鬼斧神工之奇”的稱號。一線天,存在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箇幽邃的峽谷中。裏面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長數百丈,高千仞,名“靈巖”。巖端傾斜而出,覆蓋着三個毗鄰的巖洞:左爲靈巖洞,中爲風洞,右爲伏羲洞。從伏羲洞而入巖內,到了深處,抬頭仰望,但見巖頂裂開一罅,就像是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一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歎爲觀止的一線天。

一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說頗多。有的說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的;有的說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據科學分析認爲,武夷山的紅色岩層,是由砂岩、礫岩和頁岩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鬆脆。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岩層受到不均勻的應壓力的影響,就產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理”。這種垂直的節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岩層底部質地鬆軟的頁岩,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爲扁淺的巖洞。於是,三洞並列,一線見天的自然奇觀就出現了。

在伏羲洞中觀賞一線天,沿石罅右行約數十步,就可以折入風洞。遊人須手腳並用,側身而過,洞內常可見到稀有的哺乳動物白蝙蝠,爲遊人平添一份奇趣。中間的風洞也通一線天,涼風從石罅中習習吹來,即使是盛暑時節到此,稍坐片刻,也會感到肌骨透涼,宛如一臺巨大的天然空調。洞口石壁上的“風洞”二字,十分醒目,爲宋徐自強所書。出了風洞,再繞過一道石廊,就是靈巖洞了。相傳先前有個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稱葛仙洞了。洞內有一口古井,叫聖水井。

四曲處的大藏峯,秀拔奇偉半壁斜入水中,遮天蔽日。上有金雞洞,從七曲飛來的金雞就住在洞中。峯下是臥龍潭,碧水無旋,深不見底。西爲仙釣臺,恰似一艘萬噸巨輪正要起航。還有平林渡、御茶園、小九曲、試劍石、題詩巖等景點;

平林渡是西時去天遊峯的渡口,石壁上刻有“龐公喫茶處”、“應接不暇”。龐公爲明代福建建州太守,他微服到此,見有僧人以好茶待客,便坐下想喝口好茶。由於人多太忙,讓他等了很久。龐公品茶後,寫下了“龐公喫茶處”五個字放在茶桌上走了。僧人一看是太守公,感到怠慢了他,便將此字刻在巖壁上,同時再刻上“應接不暇”四字,以表歉意。

鷹嘴巖位於福建武夷山北天心景區,從古崖居往西行約數百米,便可看見一座形似雄鷹的巨巖。鷹嘴巖是一座渾然一體的巨巖,光禿禿的巖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隻展翅欲飛、搏擊長空的雄鷹。尤其是鉤形的“鷹嘴”上生長着一株古老的刺柏,給鷹嘴巖增添了神韻和飄逸,令人驚歎稱絕。因此,她又被稱爲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巖峯。

武夷山崖墓羣位於福建省在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兩岸山峯和山北景區內。 現存的地點近20處,棺木數量約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也稱架壑船、仙櫓、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船棺的形狀與獨木舟相似,分底、蓋兩部分,全長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寬,後低而窄,兩頭起翹如船形。

大王峯又稱紗帽巖、天柱峯,因山形如宦者紗帽,獨具王者威儀而得名。位萬年宮西側,雄跨九曲溪口,是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峯。海拔530米,上豐下斂,氣勢磅礴,遠遠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峯中,向有“仙壑王”之稱。

相傳戰國時,魏王子騫在峯南建魏王城,並在峯頂煉丹,此峯便叫魏王峯。該峯偉岸孤峭,形似天柱直聳雲空,故亦稱天柱峯。雄峯威鎮東南,羣峯彷彿向它供拜,又被稱爲“仙壑王”。宋時,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此峯便成了大王的象徵,由此而改名大王峯。

峯腰有張仙岩,相傳是漢代張垓坐化之處。有天鑑池,池水極清沏,雖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側爲宋羽士林文能結廬處。從這裏再升一梯,有升真觀故址。從觀左拾級而上,則爲通天台。再往上登數十步,便到了大王峯頂。明代徐霞客稱其爲武夷三大險徑之一。

從九曲溪二曲溪南的“境臺”旁,過石橋,穿田壠,翻小嶺,就可抵達虎嘯巖下;巖壁鐫有“虎溪靈洞”四個大字,這裏附近有著名的“虎嘯八景”,分別爲白蓮渡、集雲關、坡仙帶、普門兜、法雨懸河、語兒泉、不浪舟、賓曦洞,其中語兒泉有如小兒牙牙學語,泉水甘冽,馳名遠近; 位於二曲溪的南面,海拔510米,該巖四壁聳峙,形似伏虎,中有巨洞,山風穿過會發出呼嘯之聲,故而得名。虎嘯巖陡峭凌空,又泉石兼具,是武夷山屈指可數的佳境之一。

好漢坡因毛澤東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而得名。 進入虎嘯巖景區向前走即遇到一箇雙岔口,直走是一條種植武夷巖茶的坡地,按照箭頭指示向另一條路走去,往上看,是一巨大直聳雲宵的山峯,自下而上呈“之”字型的臺階,傾斜度在六七十度之間,階梯狹窄,迂迴曲折,有時需要手腳並用爬過此坡,拾級而上,猶如在爬一座天梯。此天梯即爲好漢坡。

武夷山

武夷山

武夷山

武夷山

推薦線路:

D1、上午:天遊峯、茶洞、雲窩、隱屏峯、仙掌峯、洞源洞;下午:九曲溪漂流、武夷宮、宋街、萬春園。

D2、上午:一線天、風洞、神仙樓閣、虎嘯八景。下午:大紅袍、鷹嘴巖、天車架、水簾洞;

開放時間:8:00-18:00

地理位置:景區南北入口距度假區10分鐘車程

交通方式:從武夷山市到武夷山景區有15公里,沿途都有招手即停的旅遊專線車,也可選擇的士。市區內有湖桃、西門、南門三個汽車站,景區內的車站設在三姑、武夷宮和星村。在武夷宮、玉女峯、九曲賓館、水簾洞、一線天、星村碼頭、永樂禪寺和蓮花峯等處均設有停車場。

開放時間

夏季6:30-18:00,冬季6:30-17:30

景點位置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延伸閱讀:

·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紅袍景區大安源生態旅遊區中華武夷山茶博園九曲溪青龍大瀑布武夷紫薇自駕車主題樂園武夷山水簾洞大王峯武夷山一線天武夷宮虎嘯巖雲窩武夷山翡翠谷御茶園遺址玉龍谷城村漢城遺址柳永紀念館武夷山白雲岩龍井山武夷山桃源洞天成禪院武夷山紫陽書院朱熹紀念館鷹嘴巖武夷山博物館龍川大峽谷天遊峯景區武夷山黃崗山遇林亭窯址隱屏峯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萬春園朱熹故里馬頭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