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趙州橋旅遊攻略

趙州橋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爲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爲“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爲“華北四寶之一”。

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箇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爲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衆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里,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李春像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橋身更加美觀。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爲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麼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爲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爲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牀下約70-80釐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釐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爲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樑,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上海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的就是趙州橋的三絕。中國橋樑學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中也提到。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臺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但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是我國隋代著名的橋樑工匠,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我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爲我國橋樑技術的發展…… 李春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河北省十大古建築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現存50大古建築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