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市水洞溝文化遺址旅遊攻略

水洞溝文化遺址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爲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爲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爲“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獨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記錄了三萬年來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使這裏充滿了玄遠、雄渾的曠古神韻。由“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成爲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

遊史前遺址,閱長城水岸,穿土林峽谷,覽邊塞古堡,看藏兵洞窟。中外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一一水洞溝!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爲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誌聯合評選爲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爲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來水洞溝的人多了,許多遊客說,全國去了那麼多地方,但是寧夏的水洞溝讓我震撼了,真是一箇神奇的地方,一步一景,絕無類同,或原始古樸純淨,或蒼涼怪誕孤獨,或美麗、安然、閒逸、悠遠、寧靜,或險峻、奇絕、神祕、驚險,就連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一力游完水洞溝後都感嘆:聽說水洞溝是一箇人文景區,但沒想到“步步有亮點,處處有驚險”。水洞溝的美看似天然去雕飾,實則是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和智慧,強調的是與所處景觀的自然協調,既美觀又古樸。爲了營造遠古的氛圍,水洞溝的建築色調都是由深淺不一的土色、石色和木色等原色組成的,水洞溝的橋則是石木結合的拱橋、小橋流水般的木橋,它們與藍天、淡雲、碧水、斷崖、蘆葦、鴛鴦、野鴨構築了一箇寧靜、逸然的世外桃源。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麼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衆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爲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佈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裏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瞭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爲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遊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遊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閒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遊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閒旅遊聖地。一箇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水洞溝旅遊區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位於寧夏銀川市靈武臨河鎮明長城腳下,距首府銀川市24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建築形制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材料中最具特色的西方莫斯特文化石葉爲設計背景,以石器與遺址環境的主要色調——土黃色爲基本色調,外形仿石器造型。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面貌的主題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主要特點是在傳統博物館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以大型浮雕、270度大型半景畫、動漫、幻影成像、實景和實物,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打製石器、祭祀、漁獵等其樂融融的生產、生活場景及災難來臨時的震撼場景。開創了中國博物館展示形式的先河,使之成之成了中國最先進的展館,得到了世界各地專家的一致認可。

博物院分地上環廊展區和下沉式展區兩部分,按地上環廊120米展線的順序設計爲前言、人類演化史、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結束語等5個單元。重點展示的是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單元,此單元分水洞溝的地理概況、遺址的地質構造、水洞溝的古環境特徵、水洞溝遺址的發現、遺址的分佈圖、水洞溝的五次發掘、水洞溝遺址的發掘成果、水洞溝遺址研究、水洞溝人生產、生活場景等九大部分。

在展覽形式方面,打破僅僅利用展櫃展示文物的常規展覽模式,融合了文物、圖表、雕塑、油畫、場景復原、地震平臺、山洪爆發、沙盤、多媒體展示以及觀衆互動參與等多種方式,大量吸納國際最新科技成果,特別是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整體提升展覽效果。

爲了引導和吸引更多的遊客走進三萬年,瞭解水洞溝,普及水洞溝文化。博物館建設突出“以人爲本”“雅俗共賞”的思想,集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觀賞性和體驗性爲一體,更突出了體驗性。

名揚中外的水洞溝遺址,作爲我國最早進入系統發掘和研究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自1923年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髮現和發掘以來,傾注了國內外考古學者的艱辛與努力,也有普通人的默默奉獻。84年前,當考古學者把探掘的視線定格在水洞溝時,便於原本和水洞溝遺址沒有直接聯繫的“張三小店”有了關係。

張三小店的前身是張三之父張天義開的車馬大店,大店北距水洞溝遺址約500米,它處於寧夏銀川來往於內蒙、陝北的必由之路上。當時,店面頗具規模,有上房7間,東西配房各5間。東來西往的人均從橫城渡口過黃河,大多都於天晚入住該店。張天義經營該店時,生意興隆,一家人生活也頗殷實。但由於銀靈公路已建成,過往於水洞溝的行人稀少,張三小店生意蕭條,慘淡經營,店房多被拆除,原車馬大店變爲小店,改爲由張三一人經營,遂被稱之爲“張三小店”。

2006年,重新修復了“張三小店,塑造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及其後來,對水洞溝文化遺址發掘及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德日進,桑志華及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的半身像,以此來紀念他們。同時,也以重修“張三小店”來紀念對水洞溝文化遺址的發掘做出貢獻的農民張三及其聞名於世的小店。

水洞溝村是一箇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遺址區。在古老的水洞溝村裏,保留着北方先民們創造的窯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淺地穴式的居室。這種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居室,往往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水洞溝村繼承了這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周邊緣上,用土坯壘起矮牆,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這種居室建築極其廉價,是遠古人類居住方式的最佳選擇。我國北方地區羣衆習稱其爲“地窩子”、“地窨子”。它產生於生產力極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伴隨着人類存在了數千年,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逐漸被人們廢棄,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築遺址,景區選擇了其中一些地穴式的居室進行了恢復,遊客可以直觀地瞭解到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靈武,古時靈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駐守西北邊關的戰略要地,因軍事防禦所需,秦、漢、隋、明四朝統治者都曾在靈州修築過長城,並在這裏駐軍守衛,移民屯退。靈武境內的長城,又以明長城保存最爲完好和氣勢雄偉。它西起橫城堡黃河岸邊,猶如一條巨龍,飲水於黃河,穿沙海,跨丘陵、過草原,昂首東去綿延伏於遼闊的鄂爾多斯臺地之上。

靈武境內的明長城自西向東橫貫我市的臨河鎮、寧東鎮,出馬家灘鎮進入鹽池縣境內,歷史上一直被稱爲“河東牆”,又稱“東大邊”或“橫城大邊”。

靈武明長城,建成於公元1474年,西起橫城北黃河岸邊,向東南綿延,經水洞溝、紅山堡、清水營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經鹽池縣至陝西定邊周臺子鄉,全長約200餘公里,靈武境內長45公里。據史料記載,靈武境內曾修過兩道長城,一爲隋長城、一爲明長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黃土夯築而成。

據《隋書.崔仲芳傳》記載: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使司農少卿崔仲芳,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西距河,東至綏德,綿延七百里,以遏胡寇。”明代朝廷爲防禦韃靼、瓦刺諸部侵擾,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大規模修築長城。明代長城被稱爲“邊牆”。史載: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由巡撫、右副御史餘子龍倡修。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王越總制延綏、甘肅、寧夏三邊,在其敦促下閏六月又在寧夏巡撫徐廷章,總兵範謹主持下,初步完成長城全線連接工程。成化十年十月寧夏靈州地震,邊牆倒塌十有一二。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又自橫城黃河岸至花馬池修補和加高加厚並改築部分地段。弘治年間,寧夏巡撫張禎叔、王?先後於牆外挖“品”字形坑44000多眼,以防敵騎靠近邊牆。其中紅山堡黑水溝一帶,塹深廣皆二丈。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巡視夏、綏-提出改建河東牆,旋即三邊總制楊一清又請準重修。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由三邊總制王瓊負責,西起黃河岸橫城,東至花馬池改置“深溝高壘”,全長360裏。原邊牆興武營以東棄之,於南十里增築新牆一道,長54裏,稱“頭道邊”,舊牆爲“二道邊”。明長城與相鄰的一些屯兵城堡構築起抵禦外族入侵的有效軍事防禦體系,在當時軍事防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以紅山堡爲例,在這裏長城、屯兵城堡和藏兵洞三位一體形成可攻,可守、可躲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這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大創舉。

明長城作爲一道軍事屏障,它的建制和防禦設施非常完善。河東牆建成後,共設關門四道,花馬池營東築長城關爲總要,高臺層樓高聳雲霄,上鐫“朔方天塹”“雕革虎視”等字樣浮雕。清水營築關門一道,上皆有樓,“憑欄遠眺,畢呈於下”。西築寧河臺以護津渡,戌衛長城。長城上設有敵臺、牆臺以及墩臺等軍事設施。每隔100至200米建有凸出牆外的牆臺,這樣邊牆的牆根就不再有火力的死角,可進行側翼攻擊。敵臺高於城牆之上,可左右相望,前後呼應。

有些險要地段置周廬敵臺,駐兵達20人之多。河東牆內側共建有29座城池。靈武營所屬烽火墩113座,每隔五里一墩。夜則舉火,晝則舉煙示警。若見敵數人至百餘,舉放一烽一炮;500人二烽二炮;1000人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臺設墩夫,配備旗幟,鼓、軟梯、炮石、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兵士日夜守哨,沿線各兵營駐有重兵,糧草、兵器、軍需齊備,守望、巡邏、通訊、調兵,各個兼顧,無一偏廢,一派軍事戒備狀態。

明代長城那高深堅固的城牆,那攻守皆宜的敵臺、牆臺,屯兵備戰的城堡,報警的煙墩,固若金湯的關城等設施,構成了一道完善嚴密的軍事防線。

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分爲2006年發掘的1號藏兵洞和2012年9月20日發掘的2號藏兵洞)。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爲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裏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麼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

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距,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爲一箇十分神祕,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一定要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藏兵洞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旋,久久不見盡頭,確如迷宮,一般對洞內情況不熟的,很難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闢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約是專供領兵長官住的。洞內還設有糧食儲藏室,有水井、竈房等,只要儲藏夠一定的食物,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洞內所藏將土不出洞,照樣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來,既便發山洪,藏兵洞都不曾爲水淹過。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真是歎爲觀止。

從2006年開始,我們對藏兵洞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疏通。目前,供大家參觀遊覽的藏兵洞長度是965米,清理面積約3200平方米,但這並不是全部。據考察,大峽谷南北兩側崖壁的藏兵洞總長度約在3公里左右,尚待進一步清理。就目前已清理出的部分,我們於洞壁及已坍塌的洞頂,均採取了保護性的措施進行了加固。

我們進入藏兵洞後,就會發現洞壁上分佈着不少小龕,這都是古人放置洞燈的地方,用以在洞內照亮。在清理中,我們在小龕裏不時發現一些破碎的陶器,當爲油燈之屬;在地上還撿到了不少明代碎片,應爲明代洞內守軍生活用品的殘片。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藏兵洞的兵器庫和大廳裏,可以直觀古代的刀、槍、戟、佩劍、箭枝箭袋等兵器,再有頭盔、盾牌等出土的軍事器物。這些珍品,對許多年輕的朋友來說,大約是第一次見到吧!至於壁龕裏所陳設的糧食、菜蔬類樣品,都是清理藏兵洞時所得到的明代守軍殘留下的食物,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可謂稀罕文物。

藏兵洞的修建既獨具匠心,那麼到底起什麼作用呢?明代韃靼、瓦剌入居河套,靈州長城一線爲明王朝在寧夏等地最北面的防守線,而紅山堡一帶地勢平坦,便於敵騎大面積地展開,這一帶就成爲韃靼等貴族率軍南下的首攻之地。韃靼等貴族串騎南下的目的,主要是擄掠人口、財物,他們得手後迅速退走。但明中葉以後,築長城只是全天候的被動防守。韃靼、瓦剌貴族數次由靈州至鹽州間拆牆南下,寇掠靈州寧夏(今銀川)等,擄掠後退回北方。但幾次拆牆南下,都不從紅山堡入攻,紅山堡有藏兵洞在內的立體防禦工事發揮了很大作用。

據史書記載,明代韃靼、瓦剌貴族多次由靈州至鹽州間拆牆南下,寇掠靈州、寧夏(今銀川)等,擄掠後退回北方。但都不入攻紅山堡。這可能跟藏兵洞等立體防禦工事在軍事上發揮的重大作用有關。

紅山堡是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裏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爲“紅山”後訛傳爲“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箇城障,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紘秦築,距今已有500多年。

紅山堡是一座北鄰明長城的屯兵之城,爲寧夏都指揮史墉修築。東自清水營五十里,西至紅山堡二十里。在橫山堡內駐軍251名,設守堡官員一名,操守官一名,領峯候(烽火臺)八墩,看護東西約30裏的長城。在和平時期,紅山堡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開展商貿交流的活動場所。現在的紅山堡,雖然經歷了戰火的摧殘和歲月的剝蝕,但它的城牆依然完整高聳。

紅山堡的甕城城門儘管已經被風沙掩埋,但宏偉的城門還依然頑強地屹立在土原之中。在城堡中,還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果按照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間營房,紅山堡可能有50多間房屋,在城堡西北臺地處,還能見到大量殘破磚瓦和建築構件堆積,這裏可能是守堡官員所住的房屋,在沒有破壞前,可能是一座檔次很高的宏偉建築。

紅山堡是一座北鄰明長城的屯兵之城,據史書記載,紅山堡在明正德十六年(公元2521年)修建,爲寧夏都指揮史墉修築。東自清水營五十里,西至紅山堡二十里。在橫山堡內駐軍251名,設守堡-一名,操守官一名,領峯候(烽火臺)八墩,看護東西約30裏的長城。

在和平時期,紅山堡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開展商貿交流的活動場所。現在的紅山堡,雖然經歷了戰火的摧殘和歲月的剝蝕,但它的城牆依然完整高聳。紅山堡的甕城城門儘管已經被風沙掩埋,但宏偉的城門還依然頑強地屹立在土原之中。在城堡中,還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果按照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間營房,紅山堡可能有50多間房屋,在城堡西北臺地處,還能見到大量殘破磚瓦和建築構件堆積,這裏可能是守堡-所住的房屋,在沒有破壞前,可能是一座檔次很高的宏偉建築。

最初設置紅山堡等城障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長城線上的防守(這在介紹藏兵洞時已談過);二是“防秋”。所謂“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韃靼、瓦剌貴族仍然遵循突厥等遊牧民族貴族的古例,就是往往於秋天馬肥草盛之際,大舉興兵南侵,這時農耕還正值秋收季節。爲此,從隋唐至明,每到這時就要調集大軍戍邊,以保護百姓秋收,因稱之爲“防秋”。

紅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長城基部,一般都設有“暗門”(即類似城門的拱形小券門)可使長城內外相通,由戍軍把手,按照規定開啓。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築長城時,還於長城內側每5裏築有一座烽火臺,紅山堡屬下有4座,即安邊墩、大鶯墩(此墩處的長城上有“暗門”),鎮羅邊墩、窯兒邊墩。烽火臺爲黃土夯築,也稱煙墩、烽臺、烽燧、烽堠、狼煙臺,俗稱“煙火墩”。這種墩臺,長城上也有設置,專用以軍事報警,白天燃煙,夜間舉火,依次遞相燃放,軍情很快就可傳報到鎮或州所。這種古老的報警方式,被譽爲“世界上最早的無線電”。

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杆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寇敵者,準其功,違者處以軍法”。每座墩臺一般設三個戍卒看守,日夜輪流值班。至於傳遞軍情,其法令又規定“令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臺,通常都配備有旗幟、鼓、軟梯、炮石、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

寧夏境內的長城不僅數量多,且分佈廣。文物考古專家從文獻記載與修築技術上斷定,自戰國時期開始至明代都曾先後在此修築或利用長城,因此寧夏被稱爲“中國長城博物館”。

爲更好的展示寧夏的長城文化,在明長城東段保存較完整的水洞溝景區紅山堡內建了一所寧夏長城博物館。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仿寧夏西北地區傳統堡寨建築形制,一層建築,二進院落。以圖片、模型、繪畫等形式展示長城興衰、長城建築、長城戍守、長城攻佔、長城管理、長城與民族文化交流等內容,重點展示寧夏曆代長城風貌及變遷。

地址:銀川市靈武市靈河鎮

類型:洞穴古蹟博物館軍事

等級:AAAAA

遊玩時間:建議1天

電話:0951-5014338

官方網站:http://www.shuidonggou.com/

開放時間:8:00-18:00

延伸閱讀:

·第28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