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縣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旅遊攻略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是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被列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定爲“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臺辦定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風景區現擁有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神農嘗百草塑像、神農泉、神農洞、神農廟、功德殿、萬法寺、龍鳳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景區位於隨縣厲山鎮,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里,316國道、漢丹鐵路、隨嶽高速公路、西寧鐵路連接線穿境而過。隨州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總佔地面積約171.3公頃,投資約4.4億元,爲國家4A級風景區,主要包括“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蹟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和“自然生態景觀區”。

2009年起,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爲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爲根本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活動在此舉行,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已成爲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

照壁位於景區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炎帝神農故里”

烈山湖水庫總庫容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0畝,爲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區提供9.81萬平方米的水面面積。

九拱橋全長117米,橫跨烈山湖,將景區入口和神農大殿相銜接。以九爲模數進行設計,橋身由九個券洞組成,橋上欄杆間跨度和引橋長度也採用九的倍數。拱橋主橋入口、欄杆、柱頭圖案花紋等,採用古樸、莊重、渾厚風格造型以表現太古時代的人文精神。橋面鋪裝採用花崗岩火燒板,橋身及拱圈鑲面採用白砂岩蘑菇石。欄杆採用漢白玉欄杆。

華夏始祖門位於核心景區中軸線,九拱橋及聖火廣場之間。主門高6米,側門高4米,借鑑漢代早期門闕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簡化變幻,通過高矮區別突出主體,‘華祖”‘農宗”門上雕刻圖案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採用青石材質,造型古樸大氣。

聖火臺取材於古籍記載’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國美術學院於教授設計。

石燈籠位於齊步登天台兩側。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燈籠選用福建產上等石材,整塊石材雕刻,內部樓空放置燈管,燈籠上側用篆書刻有民族稱呼,56個石燈籠代表56個民族。

盛世和諧鼎位於登天台和謁祖廣場的連接處。採用青鋼鑄造。

謁祖廣場長117米,寬117米,爲正方形。面積13689㎡,9的倍數。採用福建產上等花崗岩鋪裝,可同時容納2萬人參加拜祖活動。

八大功績柱採用產自福建的編號606優質花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徑1、27米,九九之數,示意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八大功績柱以圖騰柱的形式分佈組成一組雕塑,用寫實的手法,生動的畫面,通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充分體現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豐功偉績。

西側從南到北依次爲:削桐爲琴,練絲爲弦;合榭而居,安居樂業;治麻爲布,首創紡織;首創農耕,發明種植;東側從南到北依次爲:日中爲市,首創交易;作陶爲器,冶製爲斧;遍嘗百草,發明醫藥;首創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開一組充滿詩意的畫卷,富有靈巧的裝飾效果,又不失莊重大方的雕塑意味。

頂部雕刻盤龍和玉琮,龍是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徵。設立八大功績柱雕塑,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對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必將激歷我們承先啓後,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鐘鼓樓位於神農大殿拜祖臺兩側,層層疊色,體現出荊楚文化韻味。樓內分置銅鐘和皮敢,晨鐘暮鼓與萬法寺遙遭呼應。

炎帝神農大殿提取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建築形象。採用廡殿頂,三重檐,高臺基的建築形制,這些均是對早期楚漢高臺建築大尺度的空間技術方法和早期大空間的建築空間組合的運用和提煉。大殿面闊9間。當心間10.8米高石券門直達二重檐,既是炎帝時期穴居生活和神農洞的象徵,又有早期古樸自然的建築技術風格隱喻;三重花崗岩臺基體現炎帝神農的始祖地位;展現歷史上荊楚地區高臺建築的地域建築風格。

神農大殿建築平面柱網採用面闊九間,以反映歷史上荊楚以九爲尊地方文化內涵,同時也隱喻炎帝神農故里九龍山的含意。在平面佈局上由內外兩圈石柱圍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徵36天罡,在入口處四顆方形石墩柱上分別雕有炎帝神農畫像及圖騰,一方面隱喻着四個季節及炎帝恩澤華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對楚漢建築特有建築形式的抽象再現。

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採用整體花崗岩中間鑽孔,與整體石制柱礎安裝定位後再現場澆注鋼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難度和施工技術確保了無縫石柱的高度整體性和雄渾效果,顯示出恢宏無以倫比的氣勢。1.5米的坐斗拱採用整石砌築與混凝土梁插連接,以模仿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石門爲了保證永固耐用和古樸雄厚的氣勢,沒用採用傳統的石材幹掛形式,而是通過20公分厚的花崗岩砌築而成。

二三重檐之間運用傳統建築抱廳的處理方法,形成高側窗,解決了大進深室內採光要求,也通過從屋頂頭下來的光線處理,爲大殿平添了神祕浪漫的氣質.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內壁尺寸37.2M*27.2M。大殿內牆裙將佈置展現神農功績的石材浮雕,大殿頂部爲長方形,刻有祥雲浮雕。

神農塑像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1987年周共•王德樵帶回的畫像爲藍本設計,雕像高4.4米,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嚴。 旭日曰、彎月湖:分別位於謁祖廣場的東西兩側,和謁祖廣插、環形樹陣共同構建了一箇“天圓地方、日月同輝”的景觀。旭日園外圓路寬3.6米,半徑24.5米;內圓路寬4.6米,半徑9米;八卦園半徑3.6米。

神農洞相傳炎帝神農誕生之地。

神農碑,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隨州知州陽存愚立。碑高2米,寬1米,重數噸,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安徽桐城詩人何松濤讚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偉樹根可追。縱然風雨滄桑變,也教炎黃兒女歸。七字凝結四海意,一石綻放五洲眉。神農靈在應堪慰,仰賴陽翁寸草暉。”

功德殿古建築羣是由清華大學徐伯安教授主持專家組設計的一組秦格建築羣,高大雄偉,外觀威嚴、莊重。整體佔地面積10320平方米,建設面積2466平方米,由日月門、天門、碑苑和功德殿組成,它是景區重要景點之一。用於集中展示炎帝神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神農井位於功德殿中心廣插,爲烈山九井之一。

萬法寺位於烈山的耕耘山山巔,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隨州古代名剎、佛教勝地之一,有“百川匯海,萬法朝宗”之譽。萬法寺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經歷朝歷代復修擴建,原寺已拆毀。爲發展風景區的旅遊事業,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已於1991年重陽節按照歷史原貌修復了萬法寺的“大雄寶殿”等殿堂。

萬法寺由山門、大雄寶殿和兩廊偏殿組成。山門口雄立着一對白獅。正面是大雄寶殿,兩邊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態各異,形象逼真。

神農塑像: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1987年周共、王德樵帶回的畫像爲藍本設計,雕像高九十五尺,寓九五至尊之意。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嚴。

地址:隨州市隨縣(歷山)神農大道83號

類型:文化旅遊區

開放時間:

8:00-17:30

信息來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神農(Shennong,公元前3245年 —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神農,又稱神農氏,漢族神話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 。被世人尊稱爲“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 神農氏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