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亳州花戲樓旅遊攻略

亳州花戲樓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花戲樓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據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關帝廟碑記》稱:亳州北關大關帝廟,建於國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關帝廟碑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樓,藻採歌臺,固已極規模之宏敞,金碧之輝煌矣。”這當是東西座樓建始,戲樓增加藻井彩繪。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記:“關帝廟特華內極雕縷藻繪之工,遊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戲樓木雕及門牆磚雕,據考證最遲不會晚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現存花戲樓原貌應是這個時期的藝術建築,可見當時戲劇盛行,舞臺與戲院建造都十分講究。

大關帝廟坐北面南,建築面積3163.1平方米,院內以大殿爲主建築,戲樓輔襯,坐樓建於兩側,供看戲飲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圍高大,音響不易疏散。大殿兩側各有一深徑小院,西爲禪堂,東爲財神殿戲樓兩側爲鐘樓、鼓樓,現存鍾一,鼓已遺失,鐘上鑄年號爲康熙二年。鐘樓外側各有樓房三間,爲山陝商賈所居住,故大關帝廟具有古代娛樂(戲樓)、宗教(帝廟)、商務(會館)三種性質。大殿分前後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結構,雕繪富麗堂皇,是觀戲所用;後殿又分前後兩部,前部山牆開兩便門,西門“便禪門”,“東門”“通神道”。登四步臺階入後殿,殿宇高大宏偉,這是敬關公的所在,正是大關帝廟的主神祭位。

廟門外主有石獅一對,高2.4米;鐵旗杆一對,高16米,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已秋吉日鑄造旗杆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陝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餘。”觀之琳琅滿目。

大關帝廟山門正面牆壁有三門通道,分別是正門、鐘樓和鼓樓。整面牆壁遍佈各種浮雕,由水磨磚製成,全部手工雕琢,有兩百餘年的歷史。磚雕刻有人物、山水、車馬、城池、亭臺樓閣、花鳥魚蟲等各種事物,組成《李娘娘住寒窯》、《三顧茅廬》、《白蛇傳》等各幕戲曲故事和民間典故,雕工嫺熟,佈局整齊,堪稱亳州一寶。

花戲樓,本是大帝廟的一座舞臺。因其上面雕刻彩繪絢麗奪目而得名。花戲樓的建築年代:據《創建戲樓題名》記載:戲樓建於康熙十五年,比廟晚建二十年。

戲樓座南面北,舞臺前伸,形如“凸”狀,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鋪飾,金碧輝煌。舞臺用六根立柱頂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礎雕有故事圖案。舞臺正中屏風透雕二龍戲珠,上懸匾額曰“清歌妙舞”,中間上下場門有二額“想當然”、“莫須有”。臺前懸掛木對聯曰“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兩般面貌做盡忠0情”。舞臺兩旁小臺有二側門,額上題“陽春”、“白雪”。舞臺上方懸有藻井四圍懸枋和徒垂蓮。柱間有大枋,大枋與懸枋之間,懸有棚券,柱頭懸獅垂魚。枋之面外皆鑲大木透雕,共有三國戲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車馬風物景色,雕刻工藝立形完善,給人以真實感,其它還有花卉、奇禽異獸。均雕刻玲瓏剔透。其餘藻井,梁枋之間佈滿彩繪,有戲文、人物、花鳥、山水等,還有各種圖案。由此可見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爲請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我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延伸閱讀: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