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市寶豐香山寺旅遊攻略

寶豐香山寺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

大悲觀音大士塔是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欽建,爲八角九級0式密檐磚塔。塔高33米,造型樸實大方,巍峨雄渾。塔底層爲紅石壘砌而成,中央供奉千手千眼佛;北壁有壁畫一幅,塔下券洞內有《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二層原供玉佛一尊,現無,三、四層有壁龕數面,其餘各層均爲素面青磚平砌而成;六、七、八、九層外壁闢拱券門,四層闢壺門。每層用疊澀磚砌塔檐,檐上又砌平座,突出塔壁,由下而上逐層遞減,成八棱錐體,結構堅固嚴謹。每個轉角處都有角梁,懸掛風鐸,但僅存無幾。塔尖有塔剎,剎下爲覆盆,中部爲寶珠,上有相輪。塔剎精巧玲瓏,十分別緻。

專家認爲,大悲觀音大士塔爲研究我國宋代時期磚石建築及高層造塔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中國觀音文化研究中心副祕書長、市大香山觀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寶鄭認爲,觀音大士塔是香山寺的標誌性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徵意義。其輪廓呈拋物線,遠觀如圓錐體,又狀如子彈頭,富有節奏變化,細膩纖細,靈動秀美,近觀塔身雄渾高大,塔剎入雲。塔層狀如樓閣,自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與直徑急劇收分。全塔繁飾與簡約相結合,既有唐塔豪放簡練之遺風,也有宋塔纖巧精飾之風格,爲寺院瑰寶,與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證了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證道原地的文獻記載。

香山寺現存13通碑,其中蔣之奇撰文蔡京書丹《香山大悲菩薩傳》碑、烏林答天錫撰文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劉若宰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范文程撰文範承祖書丹《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碑,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宗教文化價值最高,被稱爲“香山寺四大名碑”。

根據學者潘民中的研究,《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是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十一月,香山寺住持懷晝禪師從終南山靈感寺遊方僧手中得到一卷《香山大悲菩薩傳》,誠邀新任知州蔣之奇來寺爲之潤色。蔣之奇經過精心研讀後撰文,由蔡京書丹。此碑是今天世間保存不多的蔡京楷書精品,彌足珍貴。

烏林答天錫撰文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俗稱“唐國公主碑”。唐國公主是金世宗完顏雍的二女兒,很得父親寵愛。完顏雍先將之嫁給女真貴族徒單思忠。但徒單思忠不久病逝。完顏雍只得將她改嫁中都兵馬都指揮使烏林答暉的三兒子烏林答天錫。大定(金年號)後期,金世宗命烏林答天錫出任河南路統軍使駐節洛陽,唐國公主隨行。唐國公主在洛陽民間得到一卷《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讀之深感大悲觀世音菩薩與自己天性相類,就報告父皇請求在中都附近也建一座香山寺,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保佑金朝興旺發達,普度金國士庶衆生。於是,金世宗決定仿照漢化觀音得道正果的汝州香山寺在中都京畿也建一座香山寺,遂命宮廷堪輿師到京郊西山勘察地形。該寺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春落成。中都香山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開光之日,唐國公主偕駙馬都尉烏林答天錫從洛陽來到汝州香山寺,齋戒沐浴。十五日早晨,東方霞光萬道,天空頓現五彩雲,觀音大士塔熠熠放光。公主夫婦欣喜異常,焚香禱告,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道身陟降中都香山寺。爲此,唐國公主發願重新擴建香山觀音禪院。不久,汝州香山觀音禪院擴建工程竣工,烏林答天錫撰文請洛陽書法大家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刊刻成碑。金石學家評價說:“金刻佳本,無逾此者。”

劉若宰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俗稱“劉狀元碑”。觀音大士塔歷經560年的風雨剝蝕,到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已顯出破敗之相,急需整修。時任香山寺住持的福恕禪師讓寶豐居士杜齊召總理整修事務。杜齊召爲寶豐縣著名紳士,其弟杜齊白進士出身,時任雲南清吏司主事。杜氏全家向佛,在官紳士民中很有號召力。杜齊召上求得寶豐知縣石可礪、巡撫河南監察御史劉令譽和曾任寶豐知縣時任漢陽知府範廷弼的支持,下贏得寶豐數百士民百姓的財物贊助,於當年正月順利啓動,歷時一年零九個月重修告竣。爲紀念此次盛舉,杜齊召專程進京謁見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狀元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纂修國史劉若宰,請其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劉若宰慨然應允,當面下筆撰文,並狂草書就。

范文程撰文範承祖書丹《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碑,俗稱“范文程碑”。范文程是清朝的開國首席文臣,在香山寺千餘年無數通碑刻的撰文者中政治、文化身份最高。清朝入主中原後,范文程的侄子範承祖任職洛陽,對清廷入關後大力提倡信仰佛教以安定人心鞏固政權的基本國策理解深刻。他在巡視汝州期間,發現風穴寺、香山寺等著名佛寺因明清易代,遭到嚴重破壞,殿宇失修,僧侶散亡,就努力推動香山寺等的重修事宜。此工程於順治十一年(1654)秋動工,次年夏告竣。範承祖回京述職時向范文程介紹了汝州寶豐香山寺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正果之所,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敕建的八角九級觀音菩薩舍利塔,塔下券洞內有龍圖閣直學士汝州知州蔣之奇撰寫、詳述漢化佛教觀音菩薩身世及得道正果經過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還着力描繪了一番香山寺前後左右的山川形勝。范文程覺得通過大力弘揚觀音菩薩的孝行,倡導以孝治國,是減輕明清易代之際廣大士人是守忠還是隨勢無所適從的精神焦慮、理順情緒自覺尊奉新朝新君的有效途徑,遂欣然撰寫出《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這篇碑文以“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崇孝常典開講,最後結題曰:“今上慈孝,治世之源”,主旨鮮明,文筆流暢,言簡意賅。

該寺1982年2月由寶豐縣政府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1月由河南省政府公佈爲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及碑刻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爲研究觀音文化起源和宋代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門票

2元

景點位置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