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登封中嶽廟旅遊攻略

登封中嶽廟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嶽廟即指嵩山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峯,北依黃蓋峯,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羣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爲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羣,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羣。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中嶽廟

登封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東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峯。約在北魏時改爲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爲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爲清代重修後的規模。彷彿是一羣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着,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經過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羣(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啓母闕)和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

中嶽廟的歷史

中嶽廟的前身爲太室祠,始建於秦(公元前221-207年),爲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歷史上的漢武帝,對於建設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因時代的侷限,到了晚年,熱衷於神仙方士之說,渴望自己能夠同傳說中的軒轅皇帝一樣,成爲神仙。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遊覽和禮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時發生了奇蹟:隨從的-在山上聽到好像有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是方士們爲博得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箇騙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嵩山中嶽廟

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爲供奉之用,使中嶽廟地位更加鞏固。同時,太室山也-爲“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嶽並列,稱爲“中嶽”。

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後,定名爲中嶽廟,從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嶽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於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嶽時,加封中嶽神,改嵩陽縣爲登封縣。武氏對中嶽廟的“情”有獨鍾,使它的聲望日益興盛,八方傳播。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嶽廟的鼎盛中嶽廟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爲準。

時期,爲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宋太祖金妝神像,嶽神的冠戴衣着沿襲至今。以後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爲之增添光彩。元末由於戰亂廟宇倒塌嚴重。明清兩朝對中嶽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嶽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嶽廟飛甍映日,傑閣聯雲,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佈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嶽廟致祭,當夜御製《謁岳廟》詩二首,其一爲:“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願,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中嶽廟“得寵”於歷代帝王,由此可見一斑。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爲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後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爲終端,站在亭內可俯瞰中嶽廟全景,遠眺蒼翠羣山。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餘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許多文物瑰寶。

地址:登封市少林大道與鄭少洛高速交叉口西3公里處

類型:古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371-62862577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信息:

30元。中嶽景區套票中也包含此景點(80元)。

交通:

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可步行前往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陽書院少林寺塔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登封觀星臺會善寺初祖庵嵩嶽寺塔測景臺啓母闕少室闕太室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