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旅遊攻略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從他們自己立國圖強、建立霸業的政治目的出發,都想得到荊州這塊重要的戰略之地。曹操經多年征戰基本統一北方之後,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於荊州下游的東吳孫氏政權,把荊州視爲自己立國的屏障,早就兩眼緊盯着荊州;大半生顛沛流離、苦於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0子,把它作爲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基地。於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鬥。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曆史發展的主軸,爲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啓迪。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爲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爲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爲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爲城名固定下來。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爲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裏,江陵作爲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裏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佔郢都,這裏成爲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元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爲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隨着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臺。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現存爲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現在,荊州城已成爲我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箇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幹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並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裏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餘處。無可置疑的史蹟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裏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爲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這裏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裏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裏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這裏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曆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着衆多的古蹟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蹟,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蹟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爲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爲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製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而荊州城牆上發現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在萬里長城上發現的萬曆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07年。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遊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爲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甕城,二重門各設一箇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釐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爲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遊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爲“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爲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裏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爲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衆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城牆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臺26個以及藏兵洞4個,而如今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緻,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類型:名人故居古蹟古鎮古村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天

電話:0716-8468124

開放時間:

8:30-17:30

門票

門票27人民幣

延伸閱讀: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