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紅海灣旅遊區旅遊攻略

紅海灣旅遊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紅海灣地處汕尾市東部,即粵東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的遮浪半島,東臨碣石灣,南依紅海灣,三面環海,海上交通東往汕頭70海里,西至香港82海里。陸上交通東到汕頭200公里,西到深圳210公里,廣州320公里。建區以來,紅海灣旅遊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尤其在海洋、旅遊方面的開發和投資工業發展方面有廣闊發展前景。

紅海灣

湖泊、島嶼、港灣交錯,沙灘蜿蜒連綿,沿岸礁岩多姿,有57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濱海風光秀麗,人文古蹟衆多,具有獨特的亞熱帶海濱風光,成爲每年海邊休閒遊的大熱之地。慕名已久的我,終於如願以償,在一箇陽光燦爛的週末,認識了它的蔚藍。當車駛進紅海灣,感到眼前驟然一亮——陽光下,那一片沙灘呈淡淡的金黃色,微微閃着光,碧藍的大海與碧藍的天空水天相連。

其間點綴着幾叢黑色礁石,粼粼的浪花輕輕擦過,偶爾濺起幾點潔白的浪花。遼闊的沙灘上,遊人們零零散散地在衝浪暢泳、悠閒漫步、享受着陽光浴。長長的海灘瀟灑地舒展開來,延伸出去,被大海拉出一道優美的圓弧線條,透出一種沉靜之美。我聞到了大海的氣息,心中充滿了渴望,或許這就是大海永恆的魅力吧。

紅海灣,顧名思義,當然有紅色的泥土,有藍藍的海水。不過,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那個“灣”字。因爲“灣”通常都應該是靜靜的,浪漫的。走上沙灘,細軟輕柔的沙子是不含雜質的石英質細沙,勻淨得好像是經大自然的神手精心篩選過似的。踩上去,絕不陷腳,只覺軟軟的,暖暖的,令人不由自主地要除去鞋襪的束縛,赤腳走在這片柔柔的沙灘上。再走近些,純淨而透明的海水一捲一捲地漫上沙灘,漫上你的雙腳,彷彿在爲你撫去旅途的疲憊。

浪潮

紅海灣的浪潮一浪接一浪,雪白浪花緊隨着潮頭,奔湧而來,又化成飛沫。的潮聲,構成了抒情的音樂。我們在沙灘奔走,盡情享受着這一切。轉過了一箇半島。突然,浪潮不見了,潮聲消失了。大海就像一箇溫柔的少女,在你身邊輕輕的歌唱。這就是真正的紅海灣,有兩副面孔,兩種情調,變化莫測,又風情萬種。遮浪半島突入海面,有如屏障似的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在半島兩側不管風向何方,景象迥然不同,當一邊波濤滾滾,巨浪排空,萬馬奔騰,另一邊則風平浪靜,一碧萬頃,波光粼粼,遮浪因而得名。不遠處就是公海航線,沒有任何島嶼阻隔,就能與太平洋做最親密的接觸,紅海灣讓我第一次領略到海的遼闊。海浪充盈着“畫面感”的起伏,他用浪花喚起人內心的靈感,他讓你可以伴着他隨風飄向遠方。一定要聽出遙遠的味道,一定應該能混合着遍野苜蓿草的香味和大海的氣息,喚起被城市塵封的渴望和靈感。

遮浪半島

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處突入海的一箇半島,素稱“粵東麒麟角”。又稱巖島,因爲它是由礁岩構成的。海浪衝擊與自然風化的鬼斧神工,奇形怪狀、橫豎各異的礁岩,巨浪撲來,激起沖天浪柱,海浪從空跌落,化作浪花朵朵,猶如“捲起千堆雪”。面對這浩瀚碧海,目睹這潮來潮去、排浪鉅變,不禁感到豁然開朗,豪氣萬千,漸漸忘卻枯容,拋開煩惱,頓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生至理。

海濱自然景光迷人,山,海,湖,角風光琦旎,區內有唐公墓,鄭祖嬉紀念雷公廟古蹟。遮浪半島突入海面,有如屏障似地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在半兩側不管風向何方,景象迥然不同,當一邊波濤滾滾,巨浪排空,萬馬奔騰,另一邊則風平浪靜,一碧萬頃,波光粼粼,遮浪因而的名。半島南面有燈塔島,建有國際航標燈塔;半島兩側海灘各連綿約2公里,沙白水清,是海水浴理想處。

遮浪半島海岸礁岩多姿多彩,是一座可以添磚加瓦的庭園,是最後可以稍作隱遁的“片刻桃園,《岸邊激浪》,《南海湖》,《和平年代》,《快樂島奇遇》,《馬戲情未了》等20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海島外景在此拍攝。這裏的海域,水浪動靜適合帆船,帆板運動,現建成廣東省海上運動訓練基地。1996年亞太地區帆板錦標賽暨奧運精英賽,1998年省八運會返板賽,2002年全國九運會帆船,帆板比賽,2010年廣州亞運會帆船比賽均在此地舉行。旅遊取已建成有海逸居度假別墅區,海上運動俱樂部,賓館飯店設施和海水泳場設施。

石林奇景”中,還隱匿着許多天然石洞可供探祕。其中“出米洞”被當地人譽爲“張保仔藏寶洞”。傳說海盜張保仔因兵敗逃至此處,彈盡糧絕之時忽見洞中有一小石縫,有白花花的米粒源源不斷地漏出,足夠手下的幾十位兵卒美美地喫上一頓

遮浪燈塔島又名遮浪巖、遮浪表。燈塔島位於太平洋紅海灣,即廣東省汕尾市遮浪鎮近郊。海島岸線長1454米,面積101930平方米,略呈橢圓形,島岸由礁構成,東南岸坡陡峭,在西北面有一段沙灘,海島由花崗岩石構成。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植被爲草坡及人工栽植的木麻黃、臺灣相思樹等。南附附水深10-20米,在毗鄰的冬嶼,三姐妹石及平灘之間構美麗的景觀。海島主峯高37.6米,峯頂建有燈塔,該燈塔於1906年2月至3月間開始建築,至1909年2月至3月間竣工建成,爲當時規模宏大的新型燈塔。

巖島島東與島西海面的情景是迥然不同的,東邊波滾浪嘯,如萬馬奔騰;西邊風平浪靜,如潭可印月。礁盤生態系統良好。座落在遮浪半島的東南端,距國際航道僅11海里,是紅海灣與竭石灣的分割點,與南澳半島一衣帶水,僅隔一條0.16km寬的海峽,宛如與南澳半島相依相伴的一顆明珠,素有“粵東麒麟角”之美譽。民間傳說從前南海觀音娘娘雲遊至此,爲海上奇觀所吸引,便駐足巖島。適遇島東一漁船滿載而歸,她爲了測試人心,即化作一老婦向其乞魚,那漁民非但不給,反而奚落,她便使波濤洶湧。她轉又向島西的漁船乞魚,那漁民雖然只捕到幾條

魚,卻把魚連籃奉送,她便使浪平波靜。其實鳥西與南澳半島相隔很近,半鳥有如屏障似地擋住了風浪。這動人的傳說,給巖島奇景抹上神奇的色彩。

巖島名副其實是由礁岩構成,特別是島邊,無數礁岩,橫空屹立,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島東北面巨浪衝着礁岩撲來,掀起一箇個滔天浪柱,勝似“捲起千堆雪”,當浪柱從空跌落之際,又若是天女撒花。這就是“巖島雪浪”的勝景。而在巖島日出更是一景。巖島勝景,吸引着從多遊人。音樂大師馬思聰、書畫家賴少其、革命作家丘東平、民俗專家鍾敬文等都曾到此攬勝,觸發創作靈感。

島上有“後江平水”和“鄭祖嬉廟”的遺蹟。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在福建出兵勤王,入虎門馳援。船至白沙湖時遇大風暴,風暴後在大星所遇清兵,大獲全勝。正要乘勝前進,突然傳來了廈門失守的消息,頓時亂了軍心,諸將請求回師救援,哭聲震天。鄭成功無奈,只好回師救援。當時,鄭成功之妹鄭祖嬉殿後之兵爲風浪打翻,鄭成功葬妹於白沙湖畔之後江,並書“後江平水”四字,意願其妹英靈在後江使海水平靜如鏡,然後率師而進。雖其墓至今未發現,但歷代相傳,且於清代雍正年間建“鄭祖嬉廟”以資紀念。

沿岸海域的底質多爲泥質和泥沙質,附近區域的底質較爲特殊,主要爲岩礁、砂和砂泥等,海底粗糙,礁石林立,環境相當多樣。獨特的離岸海島生境和海底特徵,爲許多生物類羣,如附着性海藻、珊瑚類、附着性底棲生物、埋棲性底棲生物和游泳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索餌和繁衍場所。該島上植被豐富,主要包括馬尾松、溼地松、桉樹、臺灣相思、稠、荷木、木麻黃等30多種。遮浪半島分佈有許多鳥類棲息地,常見成羣的海鷗、八哥、白鷺從林中驚起,據初步統計,已發現鳥類20多種。該島上也是觀賞海上日落美景的絕好觀景臺。

晚上的紅海灣,是燈紅酒綠的世界,人流如鯽,到處是酒樓飯館。

你想離開這種喧鬧嗎?於是你就逃到了海灘上,以爲可以在海邊漫步,聆聽海潮的聲音。但是海灘上海灘上的煙花此起彼伏,鳴響似雷。可能現代人都很壓抑吧,於是出來後都很喜歡熱鬧。不過,我們所熱愛的大海,那個可以聆聽,可以訴說,可以沉思的大海在哪裏呢?月亮從山那邊探出半個腦袋。海浪馱着月光緩緩靠岸,將那光卸在了沙灘上,蔓延開來,漫過碼頭,漫過村莊,漫過荒野和山崗明真亭,直到銀色遮蓋大地。

推出漁家樂的小島叫嶼仔島,曾被省旅遊局評爲“廣東省特色旅遊村”,0.51平方公里的島上住着幾百號世代以捕撈爲生的漁民,小島有如一隻安靜的水鳥臥於碧波間,島上居民靠渡船出入,渡船由村民免費服務,遊客可以象徵性地付一點船費登島遠眺,領略品清湖的浩瀚與水天一色的壯觀———耳邊響起漁歌聲聲,眼前展現出錯落有致的漁家小院,你會覺得恍惚置身於一座小巧精緻的海上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