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廣東梅關古道(梅嶺古道)旅遊攻略

廣東梅關古道(梅嶺古道)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梅關古道分爲兩個景區,南邊的廣東南雄市的梅關古道景區,門票30元,北邊的是江西大餘縣的梅關古道景區,門票25元。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後來關樓爲戰爭所毀,所以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纔有梅關古道之稱。

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位於廣東省南雄市約30公里梅嶺頂部。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庾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庾嶺。“梅嶺”其名相傳源於戰國末年,越王后人梅絹率越人南遷居此拓荒築城,並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得文人過客傳誦,梅嶺山中十里梅花終爲世人所知,名傳至今。

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着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梅嶺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象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着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餵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梅嶺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張九齡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於開通了大庚嶺古道。在古道庚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它是後人爲紀念張九齡“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

梅關古道被兩峯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爲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南雄的縣名也與梅關有關,南雄乃南粵雄關,而雄關指的就是梅關。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爲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着“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着“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爲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立。關樓兩側有一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粵贛交界的梅嶺,自古以梅著稱,因嶺上南北氣候迥異,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獨特自然現象。她以綺麗的景色,綽約的風姿,吸引了歷代衆多的文人墨客、達官貶臣爲其盡情謳歌,寄託情懷。南宋後,梅嶺卻有了“梅國”的美稱。嶺下的驛館和沿途的亭臺樓格盡掩映在梅雪之中,使你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宛若置身於玉宇宮闕。風過處,送來陣陣馨香,猶如香雪海。

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的梅關古道位於廣東省南雄市北面,離市區26公里,又稱庾嶺古驛道,跨越粵贛兩省,是古代鏈接長江、珠江兩水系的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此古道秦漢時即開通,秦時設關,叫橫蒲關。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爲促進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海外貿易,派遣左臺遺張九齡開通梅關古道。工程歷時二年,將一條羊腸小道拓展爲二丈(6公尺)寬,用青石鋪墊的通衢大道。從此,梅關古道成爲世界海上絲綢之路與路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成爲中國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的銜接點。它在中國及至世界古代人文發展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既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鬥過的地方,陳毅元帥代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游擊戰,並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凌雲的《梅嶺三章》,梅關古道被評爲首批廣東紅色旅遊示範基地。

梅關古道被兩峯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爲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南雄的縣名也與梅關有關,南雄乃南粵雄關,而雄關指的就是梅關。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爲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着“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着“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爲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立。關樓兩側有一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交通線路

自駕:韶關出發,進入韶贛高速,梅關古道出口下,轉入G323國道;沿G323國道直行,留意右手邊標誌牌可看到“梅關古道景區停車場”。

乘車路線:韶關火車東站廣場乘坐直達南雄市客運站汽車,再轉乘到梅關古道的市內公交車即可。

地址:韶關市南雄市梅嶺鎮國道323禾連坑東北側

類型:古道古蹟山

遊玩時間:建議2小時

電話:0751-3591765

開放時間:7:00-18:00

延伸閱讀: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