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縣明皇陵陵墓旅遊攻略

明皇陵陵墓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於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後又兩次大規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園佔地2萬餘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二十八里,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歷經600餘載,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對(原爲三十二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爲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爲歷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0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20多年後,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餘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在陵墓的外圍,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佈局。皇陵的3道城中軸線兩旁,建設了不少祭祀、護衛、住所建築,形成規模宏大,森嚴壯觀的皇陵建築羣。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施工,建成後的皇陵,氣象巍峨,被譽爲“重門列戟園陵肅”,“壯哉斯陵從古無”。

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覆鬥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佔地面積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橋向北,有長257米、寬6.3米的神道,兩旁對稱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對石像生。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不僅數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神道南端緊連金水橋遺址,遺址南側的東西兩邊各豎立一塊大碑,東爲無字碑,西爲皇陵碑。兩碑尺寸相同,規格一致,分別由螭龍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組成。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御製皇陵碑”。朱元璋爲了讓子孫後代瞭解艱辛家世和開創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誇功、諛墓不實的惡習。皇皇大著,堪稱一絕。碑文長達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軍攻佔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爲之塗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使周圍的環境得到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佈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