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區六安皖西大裂谷旅遊攻略

六安皖西大裂谷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皖西大裂谷位於六安市南25公里處,是一處國內罕見的山裂奇觀。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攻克六安後曾在此屯兵隱藏,憑險而拒。整個景區狀如三節蓮藕,窄處僅容一人置腳,寬處可藏千萬精兵。兩側峭壁直立,高數十丈;有的山體呈負面傾斜,非常壯觀。景區生態原始,有遠古的自然韻味。

大裂穀風景區原名“避王巖”,當地老百姓俗稱“三道閘”,它位於六安市南部重鎮張店鎮南六公里的崇山峻嶺中,據《六安州志載》明朝末年,相傳有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自號八大王)在此屯軍避難,故得此名“避王巖”,關於“避王巖”得名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張獻忠,殺人如麻,老百姓聽說他來了,便逃到巖內躲避他,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避王巖”。

這裏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開,兩廂峭壁撐天對峙,中間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蜿蜒石階,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迴廊,隔澗相對,洞內兩旁野花蔥鬱,香草點綴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懸掛、清溪跌宕,時有幾時鳥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圍,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願離去。

三道閘:

一閘險一閘,閘閘景不同。水井入谷口處,爲第一道閘;清朝末年莊園大地主左伯齋在谷口建了兩座炮臺,作爲一道屏障,有座20米高的木樓,木樓上面有三層,底下有手臂粗的鐵柵欄,迎面木樓上,遍佈瞭望孔和射擊孔,遇有土匪來襲,可將莊園貴重物品,搬進谷內,來襲者也只有望樓興嘆!這就是,名符其實的二道閘;不過現在的屏障,木樓,鐵柵欄等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是被神斧劈開對峙的懸崖陗壁。繼續前行是崖壁矗立、無路可走,穿過小水潭,隱約能看到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條縫隙,其名“地縫”,循着人工開鑿的石凹,手腳並用往上攀爬,進入谷內,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攀上谷口時,不妨回頭細看兩石壁上閘痕清晰可辨,這就是第三道閘口,谷內就是古時的避王巖。

大王井:

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當時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被明軍左良玉部追擊到此,避難巖內,因士兵衆多,飲水困難,便命令軍士挖井取水,因張獻忠自號“八大王”,後百姓習慣稱此爲“大王井”.

一線天、窺天崖:

這裏只有到中午時分,谷底才能見到一縷陽光,故稱爲“一線天”。崖壁上方有一條五米寬的地方經年水滴不斷,這是瀑布留下的痕跡,每當雨後,50米的瀑布從天而降,人們只能由瀑底通過,那種氣勢會深深震撼您的心靈,攀上崖頂,抬頭上看,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點天空,所以此處得名“窺天崖”。

雄起巖:

又稱“點將臺”,這裏是張獻忠在此動員所部,重整旗鼓、衝出重圍、點將動員之處,也是他與見死不救的李自成決裂起誓之處,據說張獻忠離開此地後,壯大隊伍,攻六安破鳳陽轉戰鄂豫皖川陝各省,所向披靡,起義軍發展到六十多萬人,在成都宣佈建立大西國,登基稱帝。

張店鎮:張店鎮地處江淮分水嶺,位於六安市金安區東南方,大別山餘脈綿延境內,素有“大別山門戶”之稱,與金安區東河口鎮、孫崗鎮、施橋鎮、中店鄉、先生店鄉、橫塘崗鄉接址,是舒(舒城縣)、金(金安區)、霍(霍山縣)三和縣道六毛路穿鎮而過,杭淠乾渠貫通全鎮東西南北,交通便捷,輻射10多鄉鎮輻射人口達30萬人。 歷史沿革:張店鎮是一箇較爲古老的集鎮,相傳明清時,張姓…… 張店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