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大水井景區旅遊攻略

大水井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水井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坐落於世界優秀名歌之一《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整個建築羣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武莊園三部分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着一箇家族的榮與辱,興與衰,凝固了一箇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築羣

2004年12月25日,我們驅車從利川市城沿着改造升級後的利(川)奉(節)路來到柏楊壩鎮大水井村,踏訪已被省建設廳申報爲全國民族文化名村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築羣。

車穿行於崇山峻嶺中蜿蜒的瀝青路上,聖誕節的雪花似乎帶着耶穌的問候,簌簌地叩打着車窗,隆冬的寒意被心中湧動的渴望冰釋。極目望去,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中的大水井,該是怎樣一種意蘊呢?

李氏莊園

土家民居的交響樂

大水井座落於《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羣山之中。整個建築羣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吾莊園三部分組成,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着一箇家族的榮與辱,凝固了一箇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雪,依然在眼前漫天飛舞,李亮清莊園在龍橋絕壁白森森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沉寂與肅穆。沿着寬敞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翹角凌空的朝門廡殿頂和高高懸掛於門楣的“青蓮美蔭”四個大字,攀護李白爲祖先,借揚李氏身份不俗。氣派宏偉,不乏文化內涵。莊園前院更是氣度不凡,極盡創意,200平方米的院壩全用規格統一的平板青石鋪就,前廊拱卷歐式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堆塑華麗。兩側吊腳雕樑畫棟,可謂匠心獨運,土漢結合,中西合璧。從莊園中軸線從前至後由底就高排列着三大殿,爲建築主體,兩側屋宇相連,天井密佈,一室一景,0呼應,氣象萬千。最具特色的“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築格局,備受建築行業的推崇和借用。其裝飾藝術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細刻的柱礎,玲瓏剔透的窗欞,造型奇異的廊柱,曲徑通幽的走廊,精緻豪華的陳設,使整個莊園富麗堂皇而不俗氣。在歐式建築的大門上方寫着“業紹龍門”四個大字,下面橫框內寫着“大夫第”三字。入其內,猶如是進入了藝術的殿堂。中堂右爲花廳,左爲帳房,丹池“忍”字兩旁楹聯爲:新知涵養轉深沉,舊學商量加遂密。前廳、中堂、後堂皆設有井,沿天井迴旋上下左右,逐臺升高,樓道互通,而綵樓迂迴高矗,可觀整座大院,有數門可供出入。院內的窗欞有雕花和石刻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圓,或刻或雕皆爲一體。

文管所管理員楊銳介紹,此莊園佔地4000多平方,共24個天井,174間房屋。巧的是,沒用一顆鐵釘,採用木骨架,迴廊彩檐吊腳樓,按“風水”、“八卦”及地理條件,環環相扣,互相依託,互爲襯頂,佈局隨心所欲,恰到好處,而又不乏嚴謹,下雨天,到莊園每個房間都不會溼腳。該處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由東而西多次興建,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特點,那一箇個窗飾,一處處石刻,彷彿是凝固的音符,組成一部無聲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築交響樂,穿越歷史和時空在耳邊久久迴盪。李氏宗祠

土司王朝的堡壘

從李氏莊園右側的邊門而出,走百把米的田埂路,就來到李氏宗祠。風雪中,傲然矗立,雄居險關,那巍峨城牆與周圍的地理環境襯映出一股威嚴和霸氣,令人敬畏而卻步。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周圍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

宗祠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整個宗祠的建築風格與南方漢族的祖祠幾乎沒有差別。宗祠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房屋60餘間。主體建於清道光年間。城牆壁總長約400米,高8米,厚3米,牆梯依山勢逐級升高,角梯皆爲整塊巨石建成,依次佈設-孔108個,嚴密地-着所有的通道。可謂壁壘森嚴,固若金湯。步入這座集政權、軍權、族權於一體的城堡,每個人的臉上不由得多了一層肅穆莊重的神情。宗祠中軸線上排列着三大殿是教化族人、祭祀祖先,商討政務、軍務、族務的活動中心,豐富的楹聯,精美的木雕石刻,別緻彩瓷浮雕圖案,異彩紛呈,一片輝煌。大殿右則的講禮堂,則是生殺予奪的“審判廳”,門前有巨石鋪就的“過失橋”,中心刻着太極風紋,四周雕有蝙蝠紋,橋上建廊,左右對稱,兩側功不同。過去犯了李氏族法的,跪在此“橋上”聆聽“講禮”,等待判決,如若從承恩門出去,則意味着“死刑”,將押至龍橋河懸崖摔死。判生則從“生門”放歸。東側有口小井,周圍也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壁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相傳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堅守宗祠,因水源被斷,不得不投降講和,後來才建起了這座堅實的城牆。當我們看到這口水井時,不禁有些失望,因爲它太小了,而且水已經變得有些污濁不清了。文管部門在這裏放了幾隻木勺,讓遊客舀一勺子井水嚐嚐味道,喝出那段歷史的悠遠回味。

“龍歸井,鳳棲山”是關於李蓋五高祖李廷龍,李廷鳳兄弟的遷棲入川的神話,揉合成了一首興業發家的神曲,用三百餘年的苦心打造了李氏封建王朝的堡壘,譜寫了龐大一個家族的興衰歷程。高仰臺

土司王朝的輓歌

寒風蕭蕭,白雪飄飄。我們驅車沿路而下,遠遠的,李氏家族最後一任族長的豪宅大院躍入眼簾,莽莽羣山,似乎祭起了一道道雪白的挽仗,呼嘯的北風,如泣如歌,訴說着土司王朝的沒落。

棄車登山,座落於羣山環抱的高仰臺,建於民國三十一年。此地原叫“葡萄翁”,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因兄弟分居,造宅於此,嫌其地名俚俗,取名“高山仰止”之意更名。豪宅佔地2000餘平方米,有房屋40餘間。建築飛檐翹角,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其匠心工藝絲毫不壓於與之遙相對應的大水井。寬闊的院壩,高大的正廳,壯觀的繡樓,整齊的配殿,錯落相間的廂房,以及精巧繁縟細膩的木核石雕,令人歎爲觀止,流連忘返。可惜好境不長,李蓋吾輩因兵匪之患,不得不舉家重返大水井,憑藉天險和固城掙扎着拒敵,以求守住和延續李氏土司王朝的輝煌與榮耀。

關於大水井李氏家族的興衰,當地流傳着多箇版本的傳說,它們像是詭祕的影子,令人難於捉摸。也許,一切祕密都隱藏在了牆頭屋瓦之間,但是三百餘年的風霜雨雪與興亡更替,房子已經垂垂老矣,像是一箇風燭殘年的老人,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歷史的車輪輾過歲月的風塵,大水井古建築羣不僅見證了一箇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土家人固有的心智所展示出的文化底蘊。

地址:恩施利川市白楊壩鎮水井村

類型:歷史建築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開放時間:

8:00-17:00。

柏楊壩鎮:利川市轄鎮。1949年前屬四川省奉節縣柏楊區,1952年劃入湖北省利川縣,1980年改名爲柏楊壩公社,1996年改設鎮。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區27公里。距318國道10公里。利川至奉節縣公路從東往西穿境。轄柏楊壩、響水、街道居民、西坪、一心、大堰、新民、馬蹄水、雷家坪、響灘、龍鳳、友好、雙梨、沿河、齊躍、雙塘、桂花、齊心、八臺、後河、瓦窯坪、鹿子坪、龍興、龍關…… 柏楊壩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