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會區蚌埠市張公山公園旅遊攻略

蚌埠市張公山公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國家4A景區。位於蚌埠市西南部,總面積72公頃,是市內最大的公園。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開放。公園由張公山和化陂湖(現更名張公湖)組成,湖中有半島。園內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湖岸曲折,遍植垂柳;山坡蒼松翠柏,曲徑通幽;山頂建有望淮塔。園東部建有遊船碼頭、半山茶社、水上餐廳、水榭長廊等;還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園中園,內建淮河碑林、酒樓等。園西部有動物園;園北大門西側闢有兒童樂園,有“玩童”、“母子羊”、“春雨”等雕塑。

傳說∶關於張公山,流傳着一箇傳說,明朝有個張姓戰將,曾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晚年卸甲歸田,隱居在現在的張公山上。由於他經常出資濟貧,在當地深受愛戴,於是,百姓尊稱其爲張公,張公山則因此得名。

張公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景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南部,地屬禹會區,佔地面積110.6公頃。

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開放。公園由張公山和化陂湖(現更名張公湖)組成,湖中有半島。園內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湖岸曲折,遍植垂柳;山坡蒼松翠柏,曲徑通幽;山頂建有望淮塔。園東部建有遊船碼頭、半山茶社、水上餐廳、水榭長廊等;還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園中園,內建淮河碑林、酒樓等。園西部有動物園;園北大門西側闢有兒童樂園,有“玩童”、“母子羊”、“春雨”等雕塑。

張公山系塗山山脈,塗山一帶曾是原始社會後期塗山氏居住的地方。塗山腳下的禹會村,傳說是當年治水英雄大禹會諸侯之地,作爲行政村村名屬全國唯一,這裏至今流傳着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

張公山是歷史文化名山塗山山脈的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歷史,據《懷遠縣誌》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此山就叫張公山,山下一湖,名化陂湖,現更名爲張公湖。相傳,明朝有個張姓戰將,解甲歸田,隱居山下,由於他德高望重,當地百姓尊稱張公,張公山因此得名。

清朝,張公山頂建有寺廟,每年還有一次初春廟會。該廟原名“寺山廟”,後改名“中嶽廟”,又改爲“觀音廟”。由於廟的基礎南高北窪,廟門朝北,當地百姓又稱之爲“倒座觀音廟”。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佔蚌埠後,寺山廟遭到徹底毀壞。

1973年,蚌埠市政府決定利用張公山與化陂湖的自然風景和優美環境,將此山闢爲公園,1975年建園工程全面開工。1983年7月1日,張公山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從1986年以來,張公山公園各項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日益完善。先後建成了湖濱餐廳、水榭長廊、園中園、望淮塔、兒童樂園、月季園、動物園等。

2009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級風景區稱號。

2012年,經蚌埠市政府會議研究,對張公山景區進行提升改造。

主要景點

望淮塔

蚌埠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塔高35.33米,七層八角,建築面積820平方米,塔名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登塔可鳥瞰珠城全貌,觀淮河兩岸風景。

園中園

是我國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的建築羣體。位於風景區東南部,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園內規劃有序,佈局合理,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融爲一體。玉蘭堂飛檐鬥角,畫窗雕門,楹聯匾額懸掛其中,整個園區素雅幽靜,古樸清新。以頌禹詠淮爲主題思想的淮河碑林——園中園碑廊,引人注目。遊人至此,無不心曠神怡。

水榭長廊

位於風景區東部,南與遊船碼頭連接,北與湖濱餐廳相連,宛延起伏,曲徑通幽,三座建築有機連爲一體,顯得美觀、協調、好似一條臥龍橫貫南北。

半山茶社

半山茶社掩映在綠樹環抱之中,造型新穎,構思巧妙,建築主體氣勢宏偉,寬敞明亮,前有花徑,後有竹林,登堂入樓,仰可觀山景,俯可攬湖光,遊客此處品茶,更增雅興,令人陶醉。

南入口雕塑“珠蚌迎賓”

該設計借鑑了蚌埠“珍珠城”的美稱。蚌殼爲全鋼結構,高19.8米。張開的蚌殼猶如熱情的蚌埠人民張開雙臂去迎接四方來客。中間的珍珠玉女爲漢白玉加工而成,高5.8米,重約32噸,充滿青春氣息,該雕塑造型新穎、動態優美,珍珠女雙手捧持珍珠,站在形似水浪的底盤上,突出了珍珠玉女的特徵。展示了蚌埠市豐厚、美麗的歷史文化,同時體現出現代蚌埠人奮進、和諧、創造、務實的城市精神。“珠蚌迎賓”雕塑邊上是5個花鼓造型,上刻“張公山公園"LOG0,充分展現蚌埠獨特的地方文化與現代、生態的開發理唸的結合。

姊妹橋

2013年10月1日正式開放,“姊妹橋”是以水面棧道形式呈現景觀效果,一條連接張公島和張公山公園,另一條連着親水廣場、遊船碼頭的兩頭,把兩側連成一箇完整的人行系統,擴大了遊人活動區域,提升了風景區品位和形象。

張公島廉潔文化主題園

位於張公湖中心位置,佔地138畝,於2008年開工建設,2011年5月20日正式建成啓用。張公島功能定位以生態休閒和科普教育爲主,設計要素以植物爲主,適當點綴休閒及服務設施,是集花卉苗木生產、園林生態景觀、旅遊、休閒遊樂爲一體的新型城市公共生態園。景區種植烏桕、香樟、銀杏、桂花、欒樹、水杉、月季、無患子、荷花、垂柳、碧桃等植物。2011年5月被市政府命名爲張公島廉潔文化主題園,以蚌埠城市精神“禹風厚德”爲主導思想,在園中設置了大禹聽五音治國、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造字倡廉、井水論、鍾馗塑像等勤政廉潔景觀,把廉潔文化融合在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張公島廉潔文化園榮獲2012年度全省人居範例獎榮譽稱號。

張公湖休閒綠地

張公湖周邊休閒綠地於2008年7月開工,其定位爲以植物造景爲主的城市街頭綠地遊園,主要滿足廣大市民觀賞遊覽的需要。休閒綠地根據地塊的特殊位置來安排視線和角度,把富有人性化的廣場、藝術雕塑、奇石等景觀點綴在整個綠地裏,力求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園內種植近60多種植物,注重高低、疏密搭配,採用喬木、灌木、球形植物、地被植物相結合的方式配置,形成完整的植物羣落。

資源情況

張公山公園針對山林樹木老化,樹種單一的現狀,先後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植樹綠化和山林改造,建成了“春園”、紫薇林和棕櫚林,共栽植紅葉李、廣玉蘭、雪松、棕櫚、紫薇、龍柏等喬、灌木68000餘株,植草坪2200平方米。景區綠化覆蓋率達92.05%,綠地率91.55%。

張公島張公山園中園望淮塔水榭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