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區朔州崇福寺旅遊攻略

朔州崇福寺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寺創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爲林太師衙署,亦稱林衙院。遼統和年間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題額“崇福禪偉”,建築壯麗。現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並有藏經閣、鐘鼓樓等。佈局嚴謹,主次分明。藏經閣位居殿前,爲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模較大的金代建築。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峯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該寺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初名“崇福院”,建築規模較小,後遭廢圮。

概況

崇福寺位於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規模宏敞,殿閣羣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爲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爲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寺內,金代建築、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曆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壇上,有“西方三聖”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爲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殿壁,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米。壁畫描繪了佛教講經說法的場面。

觀音殿,位於彌陀殿後,是崇福寺內最後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爲觀音菩薩像,左爲文殊菩薩,右爲普賢菩薩,爲明代原作。

崇福寺,存有唐、宋、遼幾代石造雕像和不少出土文物,藝術價值極高。

值得一提的是,朔城區崇福寺內有一座珍貴的寶塔——千佛塔。現在,塔身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塔頂在崇福寺。

這座北魏千佛塔曾被日本掠奪,塔頂被愛國人士隱藏,日版戰敗後將其交還中國,被存於臺北歷史博物館,佛塔從此身首異處。

北魏曹天度千佛塔,它至今也兩岸分存。石塔原存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崇福寺彌陀殿內,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系北魏天安元年(466)宮內小臣曹天度爲亡父穎寧、亡子玄明在平城(今大同)所造。  關於此塔,奧地利格拉茲大學藝術史學院海因裏希·格哈德·弗蘭茲教授曾這樣評價:“它對我們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然而,它的命運也多舛。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朔縣後,發現了這座石塔,欲將其掠走。裝箱時,被當地老百姓發現,冒着生命危險將塔剎藏匿起來,但塔座和塔身還是被日軍掠走了。後來,塔剎交還給了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而塔座和塔身,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交還我國,後被運往臺灣,現存臺北歷史博物館,成爲該館的鎮館之寶。  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離,已有70餘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學家史樹青先生曾說:“從這一石塔的曲折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祖國近代歷史的一箇側面,塔身在臺灣,塔頂在山西,身頂異處,不能璧合,實在是一件憾事。”  其實,類似的分離,還有許多。它們共同訴說着中華民族的悲歡離合,令人唏噓。  -在談《富春山居圖》時說:“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我們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這一國之瑰寶,能有身首復位、重現真身的那一天,期盼本是同根生的文脈早日相融、接續。

寺內佈局

崇福寺一進院正面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內供四大天王及兩金剛,現塑像已無存,闢爲文物展覽室,不定期搞專題展覽。

崇福寺二進院這座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0叫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後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正面彌勒佛像和佛後的木製0模型。佛像爲銅鑄,高約1米,是崇福寺傳存的明代作品。後面這座三檐雙層0,高約4.5米,結構精巧,造型別致,據傳是明代仿唐代這裏的大藏經閣式樣而作,觀賞和研究價值都很高。東西兩側的造像。東邊7尊是砂

巖造像,高1米左右,是從朔州南榆林鄉舊廟遺址0土;西邊7尊爲貼金檀木造像,計有1佛4菩薩2羅漢,是朔州西山名剎神應寺遺物。

崇福寺三進院落左右相對的這兩座面寬5間的配殿,東邊是文殊堂,原內供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西邊是地藏堂,原內供地藏二正菩薩和十大閻君,現二堂塑像均無存,闢爲文物陳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慣例,如果東側爲文殊殿,西側該是普賢殿;如果西側爲地藏殿,東側應爲觀音殿。而這裏卻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

崇福寺四進院正北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面闊7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約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臺高約2米,大殿淨高19米有餘。彌陀殿建於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兩座在大同和遼寧義縣),也是寺院精華所在。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被譽爲“金代五絕”,下面我們逐一欣賞。

正面檐下“彌陀殿”豎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筆法純熟,字體遒勁,至今已歷800多箇春秋。

大殿內佛壇橫跨5間,設像9尊。“西方三聖”端坐主位,中爲彌陀佛,東爲觀音菩薩,西爲大勢至菩薩,3尊主像儀態雍容華貴,面部端莊恬靜,氣度超凡脫俗。主像兩側4尊立像爲脅侍菩薩,壇前兩隅爲0金剛,俗稱哼哈二將。9尊塑像共居佛壇,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錯落有致,組成一箇和諧協調的整體。塑像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面容、衣飾仍保持金代原塑風骨,是難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延伸閱讀:

·中國現存50大古建築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