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縣梓潼翠雲廊旅遊攻略

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經寧強、利州、劍門關下的古城昭化,經劍閣縣城,南至閬中,西至梓潼,有一條以石板鋪成的三百里長的古驛道,道路兩旁古柏蒼蒼,鐵幹虯枝,高拂雲天,逶迤莽蒼,蜿蜿數百里,雲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綠色長廊,行者“盡被濃蔭裹”,雖是盛夏,也涼爽宜人,暑氣全消。《嘉陵江志》載“自劍州以南,盡梓潼縣界,古柏千樹,皆大數十圍,形狀詭異”。這條古驛道的綠色長廊,便是被人譽爲蜀道奇觀的翠雲廊。

翠雲廊在梓潼境內長達42公里,北起演武鋪,南達石牛堡,有古柏覆蓋的斷斷續續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懸巖間還可見凌空鑿洞的古棧道的一些遺痕。

翠雲廊有悠久的歷史,傳說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經石牛道南行,見其蜀柏蒼勁,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就大砍蜀道古柏,致使“阿房出,蜀山兀”。蜀地百姓震怒,朝廷即令沿途百姓大量植樹;又傳說三國時蜀漢大將張飛,率兵駐守馬西(閬中),時值炎熱,路上酷熱難當,遂令兵士在驛道植樹避熱;又說張飛率軍駐閬中,由於道路崎嶇,山勢險阻,爲不誤羽書傳遞,遂令軍士沿途插柏爲記,大軍過後,柏樹成林,故後世有“皇柏”、“張飛柏”、“將軍柏”等稱呼。

據史料記載,自秦代以來,歷經三國、東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官府倡植,民間捐栽,0嚴令砍伐,人民羣衆愛護,翠雲廊上的古柏,有的樹齡達2000多年,胸圍4-6m,仍生機旺盛,碧綠蔥蘢。

翠雲廊名稱的由來,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時任劍州知州的喬鉢取的。他在著的《翠雲廊.序》中說:“自劍閣南至閬中,西至梓潼,三百餘里”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皆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在讚歎時,他將這段古驛道稱之爲“翠雲廊”,並賦詩讚頌:“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旁古柏何人植,三百長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叫人妒。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美麗誘人的山色,露於筆端。翠雲廊之名,至今近500年,線路長300餘里。

翠雲廊上的古柏,歷代史書皆有記載,《華陽國志》、《晉書》、《蜀書》、《南朝史蹟》、《隴蜀餘聞》等皆有記。對古柏的描述,更是不絕於書,流露於歷代文人學士騷人墨客筆下,李白有“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喬巖簇冷煙,幽徑上寒天”、“回看城闕路,雲壘樹層層”。清人張邦伸寫古柏形狀稱“......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玉樹,或如龍爪拿雲出,或如黃葛聳翠蓋,鐵幹不受枯藤纏,虯枝四出盤雲嶺。”在翠雲廊七曲山上,你看那“霜皮黛色高參天”的古柏,的確是挺拔偉岸,風姿婆娑,情態萬千,氣勢殊異,有的如千手觀音,有的如層層古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如巨龍盤桓;有的似恩愛夫妻,人稱“夫妻柏”,有的樹幹彎曲扁平,外側如刀,人稱“關刀柏”,還有的人稱“張飛柏”、“臥龍柏”、“阿斗柏”、“晉柏”等,經過滄桑鉅變的數千年,據有人統計,翠雲廊蜀道上,今尚存合抱大的古柏約八千株。

翠雲廊上有唐玄宗幸蜀聞鈴的郎當驛。尚存“唐明皇幸蜀聞鈴處”巨型石碑,從石碑北望,可窺劍門山闕;西觀臥龍山諸葛寨,收來眼底;俯覽,見潼江如鏡,曲折東流,江邊青煙綠樹,平疇萬畝。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0和人民0,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翠雲廊沿途各級黨委和人民0,在保護好古柏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梓潼縣從1961年起,在七曲山大廟之北10公里,建起了國營林場,面積1.3萬多畝,新植柏樹爲主的各類樹木1.2萬多畝,使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達30000多畝。堅決執行國家林業法規,古柏得到保護,幼林茁壯成長,一箇清新美麗的綠色世界,永存人間,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