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千唐志齋旅遊攻略

千唐志齋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鐵門鎮,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興建於民國21~23年間(1932~1934年),包括15孔磚質窯洞、3個天井和1條走廊。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予以命名並用古篆題額。整個建築裏裏外外,鑲滿了大大小小的墓誌和書法、繪畫石刻。現存各類藏石1413件,其中唐代1185件,宋代88件,明代30件,五代22件,北魏2件,隋2件,西晉1件,元1件,清2件,民國7件。此外,還存墓誌蓋19件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54件。

這些志石是由原齋主人張鈁先生從民間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蒐集而來的。所獲北魏志石歸於佑任,唐志石歸張之寶齋。他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策動者之一。1965年病逝於北京寓邸,其墓也遷到廬內東北角。

唐志石主身分形形色色,他們的各種社會活動顯示着有唐一代的文治武功,和它300年間各個時期的政治狀況及社會動態,因此有“石刻唐書”之稱。

以文字形體而論,篆、隸、行、楷,般般具備;以書藝流派而言,漢晉的鐘、王,唐初的虞、褚、歐陽,盛晚唐的顏、柳、李、張,皆可一覽無餘,塊塊晶瑩,字字珠璣,或遒勁,或雋秀,或端莊典麗,或流暢風韻,熠熠生輝。被譽爲“近代三絕”的原齋主人張鈁之父張子溫墓誌銘,系章炳麟造文,於佑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爲集近代文章、書法、篆刻名家之大成的珍品。

第十五號窯洞有宋朝米南宮所書的對聯,明清之際號稱神筆王鐸所書的大幅中軸和清代的王弘撰、劉鏞、陳鴻壽、邵瑛、韓東籬等人所書屏扇、對聯,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戴傳賢、靳志所書的對聯、單條等。在第十一號窟室內嵌有明代董其昌所書的《典論論文》行草長卷。有蔣中正撰文,賀耀祖隸書,國民黨衆多高級官員具名,爲張鈁母親慶祝七十壽辰的長篇石刻。

繪畫方面,有嵌在第十一室內的漢代線刻佛教故事;有第十五室內的漢武帝夢景圖浮雕;有號稱畫竹聖手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所作的風、雨、陰、晴竹姿諸態四幅一組的屏扇,名曰“醒”的條幅竹畫刻石;有第三天井西壁所嵌的清光緒皇帝的引見官王純謙以手指所畫的蘭草等。

院內的“聽香讀畫之室”,楹聯爲康有爲所撰,橫額爲名金石家羅振玉之高徒關百益所題。

1963年“蟄廬”及“千唐志齋”被列爲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門鎮:新安縣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40公里,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總人口7.233萬人,地處新安、澠池、宜陽三縣結合部。南依欄柯山,北瞰黃河水,西扼崤山,東臨函谷。鎮區內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呈拱闕之勢,古稱""闕門""。南、北澗河穿鎮東流,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水源充足,通訊便捷。鎮域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英石、矽廠、鋁釩土、…… 鐵門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