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區大境門文化旅遊區旅遊攻略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北端,爲明長城著名關口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將軍徐達奉命督兵修補長城,始設此關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在此築城牆,城牆下寬六米,上寬五點四米,牆頂外設垛口,內砌女牆。城牆順山勢蜿蜒而築,至兩山交接處,直下百餘米,一座十餘米高的城樓拔地而起,屹立谷中,此即清代增築的大境門;

大境門築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築拱門。門牆高一十二米,底長一十三米,寬九米。券洞爲直牆半圓拱門,外側高五點四米,寬六米;內側高九點五米,寬六點八米,中有木製鐵皮大門兩扇。門額有清察哈爾都統高維嶽所書“大好河山”四字,每字足有一米見方,筆力渾厚蒼勁。城樓頂部爲長一十二米,寬七點五米的平臺,外有一點七米高的垛口,內有零點八米的雉堞,東側有臺階通上。整個建築渾然一體,蔚爲壯觀。登臨城樓,南瞰張家口市,山城美景歷歷在目;兩側,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清水河沿東太平山麓逶迤而下,縱貫市腹;北眺山巒起伏,綿綿不斷,正、西兩溝遠通壩上,地勢十分險要。大境門,自古作爲扼守京都的北門,連接邊寨與內地的交通要道,素爲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曾是蒙漢兩族人民的交易場所,爲牲畜、毛皮、鞍韂、蘑菇等貨物的集散地。對發展蒙漢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溝通內地與邊寨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境門,有它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在幾百年的戰亂時期,它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掠奪與反掠奪,侵略與反侵略的戰鬥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愛國將領吉鴻昌曾率領抗日健兒出大境門北進,經過浴血奮戰,先後收復康保、寶昌、多倫等地,把日本侵略軍趕出了察哈爾省境。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國0領導的八路軍聶榮臻部就是從大境門入城,一舉解放了張家口;

解放後,大境門幾經修繕,使這一著名古蹟,成爲人們爭相前往參觀遊覽的勝地。一九八二年被列爲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張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