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區昭君博物院旅遊攻略

昭君博物院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築設施組成,佔地面積205畝,是國家4A級景區。

王昭君墓,蒙古語稱爲特木爾烏兒虎,意爲“鐵壘”,文獻記載亦稱“青冢”,從唐代開始有明確記載。據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象徵民族團結、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豐碑。

昭君墓

昭君墓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選入後宮,爲漢元帝待詔。公元前33年,在漢匈兩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勢下,王昭君自願請行出嫁匈奴,做了單于的閼氏,促使了漢匈兩族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相處。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爲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昭君墓

昭君墓

從昭君博物院南門進入院內,沿着380米長的神道,神道兩側依次排列十二對石像生,它們是由出土的匈奴動物金絲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這些動物都與匈奴人生活息息相關,它們靜靜地守護着王昭君墓。神道兩邊分別建有對稱的四個標誌性建築,東側從南到北建有漢式建築:和親園和昭君故里紀念館,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漢文化;西側從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館和單于大帳,都爲北方少數民族典型的穹廬式建築,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的和親文化紀念設施。

昭君博物院的建設,從陳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內容,都充分體現了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民族團結這一主題。匈奴博物館,這是目前我國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歷史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陳列三方面內容,匈奴歷史、昭君出塞歷史、昭君民俗藝術陳列。通過這些陳列讓廣大遊客詳細瞭解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從而對胡漢和親所形成的昭君文化有一箇深刻體會。

墓體前以神道上的胡漢和親銅像爲中心,外側各豎立一座漢式墓表,內側各豎立一柱匈奴鹿石,他們以兩種不同的藝術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墓表,位於墓體前東西兩側,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築,高約9.3米,重約45噸,漢墓前典型標誌性建築。漢墓文化與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墓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單于大帳演出《王昭君》和《昭君情緣》兩部實景舞蹈劇,分別以不同的鍥入點和表現形式,以昭君出塞民族團結爲主線,生動地再現了漢匈民族友好相處的歷史畫面,同時從一箇側面爲廣大遊客展示了匈奴歷史文化的底蘊,舞蹈劇以直觀藝術的形成,大大拓寬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現手段。和親園一樓演奏的編鐘樂器,以漢代宮延音樂和昭君出塞劇目爲主題,表現了昭君家鄉漢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昭君情緣》所表現的匈奴文化一起,成爲反映昭君文化兩種風格獨特的文藝表現形式。2013年,李玉剛爲其編導主演的大型詩意舞臺劇《昭君出塞》特來到昭君博物院採風,並與昭君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探討劇本,採納建議。這部由梅帥元、葉錦添、方文山等一流大師爲其保駕護航的精良之作於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大劇院上演,好評如潮。在這部史詩級劇作中,李玉剛傾情演繹了爲家國和平、民族融合遠走塞外、一生壯烈的傳奇女性王昭君。

青冢藏墨,建築面積爲430m2,仿清代勾連式風格,主要陳列解放後社會各界人士歌詠昭君的書畫作品。墨寶中最著名的要數董必武的題詩了,1963年10月,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視察昭君墓時寫下了一首謳歌民族團結的絕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謁昭君墓》

作爲呼和浩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區——昭君博物院,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爲遊客瞭解內蒙古、瞭解呼和浩特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場所,景區遊客始終保持在年50萬人左右。並且先後接待過習-、-、胡錦濤等15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大批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擴大了知名度,有力的宣傳了內蒙古,宣傳了呼和浩特,爲我區和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的民族關係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曲琵琶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昭君文化源淵流長、博大精深。正如現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讚的讚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箇人物,而是一箇象徵,一箇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箇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今天的昭君墓,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蹟,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景緻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其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爲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

信息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