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天水伏羲廟旅遊攻略

天水伏羲廟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伏羲廟,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華夏祭祖聖地國家4A級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水市區西關伏羲路,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後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廟宇,被譽爲“華夏第一廟”,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尋根祭祖、旅遊觀光。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民間在這裏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公曆七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舉辦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遊節,已成爲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儀式已被列爲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羣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羣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景點,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實爲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不少建築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爲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0,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歎爲觀止。

迎面爲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爲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於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裏是伏裁廟建築羣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爲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佈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現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築羣的主體建築。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創建的太吳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殿宇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迴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糜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因閱歷久遠,色彩斑駁,時顯滄桑氣息。殿內伏羲聖像高3米有餘,手託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30年(1941年)被十三臨時-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①,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從古柏枝椏縫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鐘迎風搖曳,叮噹聲輕盈入耳,猶如超人化境。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佈。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有房20間。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間,新建14間。嘉慶十年至十二年間(1805-1807年)重修10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爲16間,即中院先天殿前東西各5間,第三院太極殿前東西各3間,現存太極殿東側3間。房爲懸山頂,土木結構。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臺前東西兩側重建朝房各5間,出廊式頂磚木結構。朝房是仿宮殿式建築設置的,按古代慣例,文武官員上朝前先在朝房做準備活動,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後靜待金鑾殿的上朝鐘鼓聲。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東朝房。

鐘樓:分列先天殿露臺東西。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築,所謂暮鼓晨鐘。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原來都是封閉式的,只留一面爲門,現柱間的雕花窗欞已全部拆去,與亭無二致。鐘樓在民國29年(1940年)第十三臨時-進駐伏羲廟後,因失火被焚燬,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現存的鐘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的。民間祭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鐘一口,懸置其中。鼓樓依舊,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據採訪所知,原來鼓樓的鼓很大很響,民國33年(1944年)中國戲劇學社戴涯話劇團來天水演出話劇《雷雨》,還曾借用這面鼓伴奏雷聲。

在天水,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誕辰,按照傳統人們要到伏羲廟“朝人宗”,這便是伏羲廟廟會,隆重而盛大。每年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樸實、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華夏民族遙遠輝煌的歷史,懷念人文始祖肇啓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緬懷始祖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人們撫摸、辨識着年代久遠的碑文,觀賞着筆精墨妙的書畫作品,受到了一次極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地址: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

類型:古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0938-8230242

官方網站:http://www.tssbwg.com.cn/html/fuximao/

開放時間:8:00-18:00

交通

市內乘公交1路、13路、14路到城區交警大隊站,21路、22路到伏羲廟站,18路外環到秦州區醫院站,24路到慶華廠站下可到;步行從天水中心廣場南側街道一直向西20分鐘即可到達,市內打車約10元

門票

門票40元/人,身高1.2米以下兒童、老年人持甘肅省頒發的老年證、現役軍人持軍官證、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60歲以上老人持有效證件、身高1.2米以上大中小學生持學生證可購景區優惠票

信息來源:秦州政府門戶網站

延伸閱讀: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