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賀蘭山廣宗寺(南寺)旅遊攻略

賀蘭山廣宗寺(南寺)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廣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稱南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境內,賀蘭山西麓的一箇山谷之中,距巴彥浩特鎮東南23公里左右,該寺有6個屬廟,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規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廟。由二十餘座建築羣組成。其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富麗堂皇。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大經堂、黃樓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0-遺體寶塔的大殿稱爲“黃樓寺”。黃樓寺是一座兩層樓閣的建築,其前部爲81間,後部爲49間,全部用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極爲富麗。據說,在這座殿內,除西藏0六世遺體而外,還保存着飛天人像化石、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寶劍等珍貴歷史文物。

廣宗寺始建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爾扎布臺吉之子阿旺多爾濟遵照師父—六世0-遺願所建。寺內共有大小廟宇15座,共2000多間。廟與廟之間則配以吉薩(倉庫)僧房。伙房內安有1噸多重的青銅鑄鍋,可容納4噸多水。廟建成後,從超格圖呼熱廟(昭化寺)請來六世0遺體供奉在廟裏,尊爲該寺的第一代格根(-),名德頂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羅卜桑多爾濟上報清廷理藩院,御賜用蒙、漢、滿、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宗寺”匾額(藏語名噶旦丹吉林),從而取代阿大希邁德里廟的原名。清道光年間進行了擴建,並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爺囊多布蘇隆的靈柩供奉在寺內。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該寺在兵亂中被燒燬,光緒年間修復。現有廟宇、僧房70多間,並舉行廟會。

廣宗寺依山而建,高低參差錯落,四面環山,松柏長青,溪流如帶,風景十分優美,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十六羅漢被迎請至漢地時,在此過夏安居而被記載於有關經書中,五世0的《十六羅漢禮供》,六世0的《阿拉善神祈供》以及章嘉國師若必多傑爲廣宗寺(南寺)所寫的寺規《三學昌盛之日光》中都記載當時活動的情景。

南寺第二代葛根(-)圖布丹嘉木蘇在他《瞻卯山薰香祭》的前言中更是具體地寫到“早在有法術的和尚將十六羅漢尊者迎請至漢地時,在賀蘭山做過夏安居和在此地由居士達磨做施主的歷史載於五世大寶所作的羅漢禮供圓滿中。班禪一切知曾親口作預言,那時羅漢作夏安居之地是現在的噶丹旦吉林的所在地,並明示達磨居士也是誕生於此寺溝內。據老人們說在特布克山頂有羅漢足跡,果然於今清晰可見。”據《六世班禪傳》中記載,圖布丹嘉木蘇(即溫都爾葛根)於一七六九年謁見過班禪巴丹益布,並授過-傳錄。上述引用的話,很可能是兩人交談時班禪所講。這是南寺作爲聖地而名揚佛教界的一箇原因。

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清廷爲該寺賜名“廣宗寺”,授給鐫有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筆金匾。此匾的落款爲“大清乾隆幾次閏八月十六日”,從此南寺有了這個正式名稱。南寺一七六○年以前的名字叫“潘代加木草林”。

巴彥浩特鎮:巴彥浩特,蒙語意爲“富饒的城”,素有“塞外小北京”之稱,原名定遠營,建旗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三級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阿拉善左旗的東南部,賀蘭山西麓,東與宗別立鎮相連,南與巴潤別立鎮、嘉爾嘎勒賽漢鎮相連,西與查干布拉格毗鄰,北與吉蘭太鎮和巴彥諾日公蘇木接壤,總面積5433.8平方公里,鎮區建成面積約爲24平方公里,有蒙、漢…… 巴彥浩特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