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明祖陵旅遊攻略

明祖陵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朱元璋一統天下以後,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並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

明祖陵,被稱爲“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爲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爲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爲裕皇帝,並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門、玉橋、廚庫、井亭、宰牲所、拜齋、宿直房、鋪舍、碑亭、儀從等,栽植柏樹萬株,神道全長250多米,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十九對,並有祭田149頃,規模宏大,氣勢不凡。

明祖陵坐落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湖處(明代屬安徽鳳陽府管轄)。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爲保護明祖陵,築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餘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爲一處遊覽勝地。

現在,遊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石刻羣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築物。

明祖陵的修建,前後歷時近30年,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在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其陵枕崗臨淮,基本仿唐宋帝陵的規制,但已廢止了唐宋諸陵的上下宮制,顯得更加緊湊。

陵園總平面呈長方形,築有城牆三重:外爲土城,周長3公里;中爲磚城,周長1.1公里;內爲皇城,建有正殿、縣服殿、神廚、齋房、庫房、宰牲亭、玉帶橋等。

陵前神道兩側,共有21對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長的中軸線上。石刻體形碩大、雕琢精細,其中最大者重達20多噸,小者亦有5噸以上。計有麒麟2對、石獅6對、神道石柱2對、馬官2對、石馬1對、拉馬侍衛1對、文臣2對、武將2對、內侍2對。這些石刻規模宏偉,技藝高超,線條流暢,整體風格既不同於鳳陽皇陵,也不同於孝陵和十三陵,倒與宋陵石刻的風貌相近。

明祖陵雖崇麗無比,遺憾的是它不處在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氾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後,在陵東不斷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終於被滔滔洪水吞沒。經過湖水長期的浸蝕和衝擊,墳丘已被蕩平,原先地面的磚木建築大多毀壞,僅餘下欞星門、正殿、東西兩廡遺址和殘存的30多箇大型柱礎、磚砌拱頂建築3座,但神道兩側的21對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見天日,但木製建築已蕩然無存,僅剩外羅城城牆以及後來發掘修復的石像。

明祖陵的發現,爲研究明代早期王陵建築的風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96年明祖陵由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鎮306鄉道

類型:古蹟陵園/墓地

遊玩時間:建議2小時

電話:0517-80974747;0517-80970707

官方網站:http://www.xymzl.com/

開放時間:

7:30-17:30

門票信息:

成人票50元,1.2米-1.4米兒童、學生、60-69歲老人憑有效證件優惠票30元,1.2米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延伸閱讀: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