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區稻河景區旅遊攻略

稻河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稻河古街區形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爲我市最大的泰式民居建築羣。涵西和五巷分居東西,稻河和草河貫穿南北,江水和淮水相會其間。景區內空間佈局井然有序,泰式民居別具風情,歷史積澱深厚,文物古蹟衆多,街巷肌理保留完整,坊間有“進了五條巷,如喫迷魂湯”的說法。

稻河景區已成爲市民和外地遊客觀光休閒的重要景區。景區內有省級文保單位、號稱“九十九間半”的周氏(吳氏)住宅,有清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被奉爲文章宗匠的錢桂森故居,有兩淮地區最早供奉鹽宗的明代建築管王廟,有從漢唐至明清前後兩千多年延續不斷的古水井羣,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設計的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泰州科學發展觀展示館等。

稻河景區是泰州率先改造復興的歷史文化片區。項目規劃範圍16.8公頃。其中稻河古街形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涵西和五巷分居東西,稻河和草河貫穿南北。街區內文物古蹟衆多,空間肌理井然,文化積澱深厚,但由於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景區改造復興堅持積極保護、有機更新,以改改造爲手段,以復興爲目的,保護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全面修復重要歷史建築,重點建設標誌性文化設施,大力完善基礎配套,有效疏解人口密度,綜合整治人居環境,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統籌謀劃功能定位。規劃保護的重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兩河三街五巷”水街相融的市井商貿形態、街巷肌理和空間格局;二是“集明清民居之佳構”於一體的泰式地域建築,包括11處文保單位、30多處歷史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三是“裏下河門戶”地區的場所精神精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區建設項目分三個階段進行,一期工程以泰式古民居多兒巷1號周邊環境整治爲核心,新建科學發展觀展示館,修繕周氏(吳氏)等文保單位;二期工程以古街沿路、沿河、沿街商鋪建設爲重點,主要建設涵西街入口、稻河路、工人路、海陵北路沿線商鋪,形成初具規模的建築集羣;三期工程以修繕街區重要歷史建築、新建泰式民居、完善基礎設施、恢復歷史風貌爲主體,全面完成稻河景區改造復興任務。

稻河景區文昌水秀、古今交融。這裏曾經依附舊城,管控北關,鹽糧轉運,舟楫相連,街河並行,槳聲橋影,佈局形態獨特,街巷肌理鮮見,俗謂“進了五條巷,如喫迷魂湯”。景區內有旅美華人的傑出代表曹俊的作品展示館;有創辦於清宣統元年的五巷小學;有從漢唐經兩宋直至明清前後兩千多年延續不斷的古水井羣;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先生設計的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泰州科學發展觀展示館……她們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分佈於景區,吸引着人們去探古尋幽、寄情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