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河間府衙旅遊攻略

府衙是中國古代官員辦理公務之地。河間市現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歷史上,河間是與保定、濟南、開封齊名的四大名府之一,距今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是京南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

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並存計804年的歷史。所以城內既設府衙,又設縣衙。直至辛亥革命廢府存縣。1936年,國民黨政府又一度在此建立專員公署,專署縣衙均設在原府衙內(現在二中所在地)。舊府衙座北朝南,衙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河間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高大木牌坊,坊上雕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傳說是直隸總督方觀承所書)大門兩側有石獅一對,大門附近有口水井。門口兩側牆壁上(辛亥革命後)左邊書“天下爲公”,右邊書“選賢與能”。大門內有門房(傳達室),迎面有方杆旗鬥兩個,東西兩側有房舍,爲隸卒居住,往裏爲儀門,東西分列吏舍,是掾吏辦公的地方。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儀門內爲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鬱鬱蔥蔥。西側懸有大銅鐘一箇,鐫有銘文,內含白金千兩,聲聞四十里,此鍾後被侵華日軍掠走。

沿甬道北上,原有石臺階五級,上面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爲府官審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衆旁聽,藉以顯露“清官大老爺”的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上 書:“寶(保)釐堂”三個蒼勁大字,據傳是明朝嚴嵩所書。大堂兩側有廂房,爲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與廳內府官之坐相對。大堂後面爲穿堂,過了穿堂是二堂,一些機密案件在此審理,不準民衆旁聽。二堂後便是內宅,爲知府(舊稱太守)眷屬居住的地方。內宅東西各建有廂房是知府處理公文和接待賓客的地方。西跨院爲神祠和同知署。東跨院爲土地祠與經歷署。

府衙門前之大影壁。高約七米,寬十米。辛亥革命後,影壁南面繪有孫中山先生像。影壁北面書寫《禮記》上的“大同篇”一段,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已,是爲大同。”這個影壁一直到建國後還巋然矗立於此,在1963年修建街道時,因其影響交通才被它拆除。

府衙向南,是府門口街,原來是一條繁華整潔的街道,街兩旁飯店商肆林立,街南口建有木牌坊一座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是一座純木製結構的建築,飛檐斗拱,畫棟雕樑,頗爲壯觀。當中主門,兩側耳門,可以南來北往,十分暢通。東西耳門上方各寫“城真”、“正平”四字。正門上方寫“燕趙雄風”四個大字,下面寫着專員黃維誠題,實際這四個是城內王伯龍(舉人)老先生書寫的。建國以後,由河間師範教師白金華改寫爲“繁榮經濟”四個大字,給這座古建築賦予了時代意義。這個木牌坊也是在1963年因修街道而被拆。

河間府衙復建工程於2010年11月正式開工,2013年06月基本完成並對外開放。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河北省河間市紅牌樓街

乘車線路:河間市內乘出租車至紅牌樓街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