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吳區鴻山泰伯陵景區旅遊攻略

鴻山泰伯陵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泰伯墓,又名“吳王墩”、“皇陵”,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鴻山街道風景秀麗的鴻山南麓。墓區內有吳文化廣場、石牌樓、仰止閣、御碑亭,還有明代建造的月牙池和四棱碑等。1999年,相關部門對泰伯墓進行了擴建。墓區面積從原來的3畝地擴建至近50畝。墓區以吳文化爲內涵,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以豐富的資料、塑像、碑刻、實物爲形象手段,展現了三千多年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情況。

古代周族領袖亶父(世稱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國君武丁40年左右(約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國君祖甲5年(1253年)遂建都陝西岐山周原,並生有泰伯、促雍、季歷三子。長子婚後無子女,三弟有子昌,聰明伶俐即周文王。亶父暗示王位傳季,日後傳孫昌。長子孝父讓賢,冬去春來,泰伯和二弟帶領一支人馬迅速南下,渡河過江,直抵太湖北部經無錫坊前直達梅里,安營紮寨,建城立國。時值殷朝第27代國君庚丁8年(約1212年左右)。

泰伯在梅里造牆建城,定爲國都,號稱句吳,這是三千二百多年前江南地區最早城牆。他把西北文化帶來江南,併入鄉隨俗,把古代繪畫藝術用在人體皮膚的美化上來,帶頭實行對百姓的理髮制度,把披頭散髮的長髮剪成具有時代特色的短髮,促進人們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即歷史上著名的“斷髮紋身”。

次年聞父病重,上慧(即惠)山採約,收集治父病的藥方,與弟北上控父治病後返梅里。爾後建立城邑、開發江南、變漁狩之地爲稻田,擴大耕地面積,深受百姓愛戴。年後,至殷朝第27代國君庚丁10年(約1210年左右),古公亶父病亡,兄弟返岐奔喪,把王位繼承權讓位於三弟季歷,並速離岐帶孝返錫,爲創建的句吳古國不辛勞,嘔心瀝血,是創建古代吳文化的先驅。

孔子曾評論泰伯,有“志讓兩家天下,功闢萬古江南”的至德聖人尊稱。

泰伯先讓賢后開闢江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融合全國東、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礎,他不僅僅是吳國的創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傑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羣衆領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歷盡艱辛,去創建、去開發、去爲百姓服務;他不因循守舊繼承父業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當弟季歷爲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殺害後(約1193年),泰伯再次讓位於侄昌(周文王),時已年邁,不久病故。無錫人民爲永遠懷念這位開國國君,厚葬於鴻山(皇山)。泰伯生於約殷朝商王祖甲5年(約1253年左右),病故於殷朝第30代國君帝乙4年(約1187年左右),享年96歲,無子,死後傳位於大弟仲雍。從此,這位偉人就長眠在無錫梅里(今梅村)鴻山之麓,泰伯墓作爲千年古蹟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