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瑞應寺旅遊攻略

阜新瑞應寺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瑞應寺風景區位於阜蒙縣佛寺鎮,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康熙親題匾額,並封一世-爲“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道光賜四世-行政印章,寺廟屬民800多戶,僧人3000多名,是東北地區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權的寺廟,是清代八大國廟之一。瑞應寺三面環山,臥谷十里,大雄寶殿、大召寺、長壽塔、祈願殿、-宮、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羣與佛寺水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天成,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目前,在瑞應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僅有的六位-之一,每年來這裏進香、請-摩頂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衆絡繹不絕。

出市區向西25公里,便來到了一箇300多年的古鎮——阜蒙縣佛寺鎮。古鎮最顯眼的建築羣,就是古剎瑞應寺(蒙古人稱“葛根蘇木”),這裏三面環山,臥谷十里,金頂輝煌,松柏掩映。

晨鐘暮鼓間,眼前這座東北及東蒙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已經走過了300多年的歷史。

作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五十佳景區,瑞應寺已成爲遼寧地區乃至全國的旅遊名勝。

瑞應寺,幾代清皇帝恩寵

康熙私訪到佛寺的故事在阜新地區可謂家喻戶曉。

相傳,當年康熙皇帝私訪來到土默特左翼旗並結識了山洞中-的喇嘛,即後來的瑞應寺一世-桑丹桑布之後,不僅撥國帑建造了瑞應寺,而且這位桑丹桑布-曾先後13次覲見康熙皇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御賜寺名“瑞應寺”,並欽賜一塊藍底金字滿、蒙、漢、藏四種文字的豎匾。從此,瑞應寺更加聲名遠揚,其規模、實力也迅速壯大,號稱藏傳佛教八大國廟之一,與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並稱爲西藏以外的三大寺院。

道光四年(1824年),皇帝賜予瑞應寺扎薩克喇嘛一枚行政印鑑,同時,土默特左翼旗王爺將瑞應寺附近17個村屯的旗民和土地以及瑞應寺周邊的24座寺廟都劃歸瑞應寺管轄。從此,集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的瑞應寺,不僅成爲了東北及東蒙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成爲了東北和東蒙地區惟一一座擁有“政教合一”特權的特殊寺廟。

史料記載,從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開始,歷經百餘年的修建,瑞應寺逐步形成了一座依山傍水的大型寺廟建築羣,整座寺廟佔地18平方公里,大小殿宇97座,1620餘間,寺中僧人的住宅就達3000多間。遠望整座寺院,可謂是殿堂樓閣錯落有致,金光塔影絢麗輝煌。鼎盛時期,曾擁有喇嘛僧人3000餘衆。因此,瑞應寺不僅在民間有着“有名喇嘛三千六,沒名喇嘛賽牛毛”之譽。

阜新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大學”

提起藏傳佛教寺廟,人們最熟悉的就是“扎倉”,當年瑞應寺的四大“扎倉”曾聞名遐邇。

“扎倉”,漢語意爲學院、學部。作爲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箇重要組成部分,藏傳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大、小五明文化(大五明指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小五明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學、戲劇學、歷算學),其內容可以說是一箇包羅萬象的龐大的知識系統,博大精深。因此,在藏傳佛教一些著名大寺院裏,針對“五明”開設有專門的“扎倉”。

現在看來,當年的瑞應寺堪稱當地歷史上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自成體系的四大“扎倉”也正是這所“大學”中的四個“院系”。比如,曼巴扎倉(醫藥僧院)是專門修習研究醫學、藥學,專門培養蒙醫藥人才的基地;丁科爾扎倉(時輪僧院)是修習研究時輪、天文、歷算、星卜學的僧院;阿克巴扎倉(密乘僧院)是專門修持密宗的僧院;薩尼特扎倉(法相僧院)是專門修習研究佛學哲理的學部。

數百年來,瑞應寺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蒙醫藥學、哲學、天文曆法學等各個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優秀人才。其中,名醫輩出的曼巴扎倉堪稱是蒙醫藥方面的“最高學府”,也一直成爲東北地區蒙醫藥學的一箇人才培育中心。

斑斕絢麗的風情與文化

去過北京雍和宮的人,都會對大殿前擺放的一口超大號銅鍋感到驚奇。其實,這大銅鍋是當年藏傳佛教寺院在舉行大型法會時,爲僧人和信衆們做肉粥所用。各個寺院的粥鍋大小雖無定製,但的確可從一箇側面反映出每個寺院規模、地位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同。

據載,當年瑞應寺的“莽貞”大銅鍋無論口徑和容量都要遠比雍和宮擺放的那口大得多,而且共有四口。“莽貞”大鍋有多大?一頓可煮肉5000斤,下米2000斤,一頓肉粥要燒掉苞米秸稈1200捆。

大銅鍋或許可以作爲瑞應寺輝煌歷史文化的一箇縮影。當年,清朝統治者的愚民統治政策並沒有愚化廣大蒙古族兒女,這裏反倒成爲了培養大批精英的搖籃。

——作爲蒙古族曲藝藝術的一箇代表,胡爾沁說書被列爲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年,胡爾沁說書藝術的一代鼻祖——旦森尼瑪便是從瑞應寺走出的一位喇嘛。

——提起長篇章回體小說《興唐五傳》,蒙古族羣衆家喻戶曉。這部鉅著在整個中國文學歷史上堪稱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它的作者恩可特古斯就是瑞應寺五世-時期的一位高僧。

——經箱樂、查瑪舞是一直活躍在瑞應寺寺廟活動中的兩種古老藝術形式,如今,這兩朵飽含宗教、民族和歷史色彩的藝術奇葩,已經成爲了阜新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一份寶貴遺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箇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文革”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以來,在黨的政策感召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瑞應寺古剎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1997年10月9日,瑞應寺在經歷了55年沒有-的歷史之後,迎來了第七世-洛桑義希·成來堅措。經過10餘年的恢復建設,如今的瑞應寺不僅成爲了藏傳佛教歷史文化的東方中心,也成爲阜新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張“名片”,一箇雲集着四海遊人的旅遊交流中心。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丹迥·冉納班雜-說,阜新地處蒙、漢相鄰的明長城和清柳條邊沿線,早在明末清初藏傳佛教傳入時,當地蒙古族人正處於由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化的變革時期。這樣,以瑞應寺爲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與蒙古族傳統文化、漢文化等多種文化的相互吸收與交融,逐步形成了這裏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正是由於深厚文化底蘊的薰陶與傳承,才滋養了阜新人淳樸善良、豪放熱情、古道熱腸的性格,才衍生出這塊神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風貌和地域風情。

2011年瑞應寺先後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宗教局首屆全國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遼寧省委-部遼寧省宗教局文明宗教活動場所、遼寧省五十佳景區等衆多榮譽。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瑞應寺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保護範圍:中心大殿外牆基外東17米,南132米,西12米,北58米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東100米,南20米,西150米,北20米以內爲二類建設控制地帶。

景區地址:阜蒙縣佛寺鎮本街景區電話:0418-8171909

延伸閱讀:

·第五批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