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縣德格印經院旅遊攻略

德格印經院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盛名的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0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於1729年,總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0餘平方米,坐落在德格縣城(更慶鎮)文化街,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是中國藏區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薩、甘肅拉卡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別是德格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製作考究,精湛的創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築壁畫、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卜欏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經院自創建以來,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院藏各類典籍830餘部,木刻印板27萬餘塊,這在當今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卷中央浩瀚的印版、典籍對於研究藏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已經引起了海內外藏學專家的矚目。德格印經院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德格印經院位於四川省德格縣更慶鎮文化街,藏名“德格吉祥聚慧院”,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曲加•登巴澤仁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創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幾經擴建,爲藏族地區規模大、書版多、設備完善的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佔地1565平方米,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爲土木結構,是四合院形藏式宗教樓房。印經院構造獨特,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爲一樓一底,正房則爲二樓、三樓,參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洗版平臺、裁紙齊書室及佛殿、經堂等。藏版庫大小共6間,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印書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庫中排列着整齊的版架,書版分門別類地插滿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這是“德格巴爾康”的特-一。書版規格有許多種,最大的長110多釐米,寬70釐米,厚約5釐米;最小的長約33釐米,寬僅約6釐米。到18世紀80年代末,全院有書版21.75萬塊,每塊刻兩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個音節計算,其字數總計約2.6億字,規模宏大。

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幷蓄著稱於世。創始人丹巴澤仁雖信奉紅教,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經典。這使德格印經院超過其他幾個印經院,形成特色。最初蒐集書稿時,在司徒•卻吉窮乃幫助下,派出大批有學問的人到西藏的桑耶、欽普、納塘、夏魯、薩迦、拉薩、阿里等地遍尋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後延請著名學者曲格旺曲等人認真分類校勘定稿。定稿後,由精於藏文(楷體)書法的數十人繕寫書版,並由幾位學者覈審;然後由數百名經過培訓、挑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學者校對。經過4次反覆校對,確認無誤後,又經過對經版的複雜細緻的防腐、防裂等技術處理,一塊經版纔算製作完畢。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規定十分細緻、嚴密,完成的經版字跡清晰準確,經久不變。

德格印經院一直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的美稱。1996年11月,德格印經院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西至規劃後新建綠地西部外沿,北至規劃後新建綠地北側外沿,東至更慶寺西側,規劃後新建綠化停車場外沿,南至規劃後新建道路外沿。

建設控制地帶:西至現文化街和衛生街交匯的十字路口,南至德格藏醫院東行至難免自然山體北側3305高程點沿等高線再向東至歐曲河,北至文化街和衛生間交匯的十字路口向東,經東北自然山體3420高程點沿等高線至東南郊,東芝東南郊自然山體788米處。

延伸閱讀: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