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縣安嶽石刻·圓覺洞景區旅遊攻略

安嶽石刻·圓覺洞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嶽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點:

圓覺洞

圓覺洞

一是“古”,安嶽石刻始鑿於南北朝,興於唐朝、五代、北宋,在中國石刻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石窟,下啓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圓覺洞

二是“多”,現存摩岩石刻造像230餘處、10萬餘尊、石刻--40餘萬字,分佈在全縣69個鄉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毗盧洞“東方維納斯”紫竹觀音、臥佛院世界最長左側全身臥佛等是其中傑出代表。

三是“精”,安嶽石刻具有“創新性”,既有被譽爲“中國最美觀音”的毗盧洞紫竹觀音,也有打破了“北首右脅臥,枕手壘雙足”造像原則的釋迦牟尼涅槃造像……同時安嶽石刻又具有“交融性”,儒、釋、道共享一龕。

四是“美”,安嶽石刻獨特的“單元式”造像、寫實與誇張結合的造像風格、精湛細膩的石刻技藝,留下了許多充滿人體美、人性美的藝術品,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歷史研究價值。

安嶽石刻·圓覺洞景區已成功創建爲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圓覺洞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岳陽鎮金花村雲居山上,距縣城東南1公里,省道206線直達景區。始於唐代,盛於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時期開鑿石洞雕刻十二圓覺而得名,是集石刻文化、自然景觀、科普教育、遊客接待中心爲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遊區。

雲居山頂,岩石環繞,主要景點有陳摶墓、秦九韶紀念館、圓覺洞石刻、教中寺、-寺古建築等。圓覺洞石刻造像集中於西山峭壁之南、北巖,造像區域長186米,現有摩崖龕窟103個,大小造像1933軀,碑刻題記25處,唐代浮圖1座。圓覺洞摩崖造像題材主要以禪宗爲主,次爲密宗和釋道同龕像。石刻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薄衣貼體,裙帶飛揚,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神韻。

景區內石刻藝術扣人心絃,北巖的石刻造像,題材以觀音、釋迦牟尼爲主,其特點是開大窟造大像。以“西方三聖”最爲壯觀,分別刻造於三大龕中。三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體姿放逸,比例協調,裝飾繁華。正中爲阿彌陀佛(圖三),滿頭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態威嚴,大有佛法無邊,威德懾衆的佛教鼻祖風度。左爲觀音菩薩,頭戴花冠,身披瓔珞,左手提淨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蓮花,大有悲天憫人之態。右爲蓮花手觀音(圖四),面容慈祥,神態自如,大有唯我獨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國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薩一律端莊、嚴肅,正襟危坐的造像儀軌,使他們走出了虛幻的殿堂,佛和菩薩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藝術推向了頂峯,達到了登峯造極的藝術效果。

三大龕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飛天(圖六),憑藉臨風飛舞的綵帶,營造出“輕盈慢妙,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境。北巖的天尊龕內,主像天尊氣宇軒昂,具有修真度世之範,豐厚高貴,頗顯教主之儀,這是研究盛唐道教珍貴的實物。

南巖的五代造像題材多達27種,首次出現了“十六羅漢”、

“毗沙門天王”(圖七)、“地獄經變龕”(圖八)、“地藏菩薩與十王變”等新內容。其造像小巧玲瓏,神情瀟灑,衣飾簡練,衣紋細密,薄衣似帛,既帶有唐代的豐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華麗。明王龕,千手觀音龕,地藏菩薩、十王變龕、羅漢龕、北方毗沙門天王龕等,帔巾凸起高出體表,甲片魚鱗片片可數。這種精緻細膩的雕刻手法,是中國民間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現。景區內綠樹環繞其間,自然、人文景觀賞心悅目。唐代的舍利塔,古樸莊重。宋代偉大的數學家秦九韶紀念館建造宏偉,氣勢雄渾。

圓覺洞景區一年四季均可旅遊,景區內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是遊覽、觀光、度假的絕佳境地。目前,圓覺洞景區的食宿、交通、通訊都極爲方便,是安嶽旅遊的必去之處。

所在市州:資陽市

地址:安嶽縣岳陽鎮

門票:20元/人

營業時間:8:00—19:30

聯繫電話:028—24527255

旅遊投訴電話:028—24520973傳真:028-24536626

郵政編碼:642350

岳陽鎮:系縣城所在地,毗鄰鴛大鎮、石橋鋪鎮、城北鄉、思賢鄉、嶽源鄉、城西鄉等。全鎮幅員面積77.2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285個村民小組;13個社區,157個獨立居民小組。總戶數46925戶,總人口120581人,其中農業人口39676人,城鎮人口80905人,有耕地1673公頃,其中田1077.7公頃,土595.3公頃。【自然環境與資源】屬淺丘地貌,地…… 岳陽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