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區西夏王陵旅遊攻略

西夏王陵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西夏是我國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爲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

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

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西夏國的建立對中世紀我國西北地區的局部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約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九座帝陵佈列有序,253座陪葬墓星羅棋佈,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爲“神祕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爲了讓海內外人士瞭解西夏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奧祕,在不斷加強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着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爲中心的遊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神祕的西夏陵是銀川西部賀蘭山下的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們領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遊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蹟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泰陵<3號陵>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

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後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聖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24歲被立爲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制文字(西夏文)。

宋寶元元年(1038年),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

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並稱臣於宋。宋冊封其爲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諡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泰陵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歷經千年,地面建築雖遭嚴重破壞,但陵園的闕臺、陵臺基本完好,陵城神牆、門闕、角臺大部尚好,佈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園從南到北的遺存有:

闕臺:位於陵園南端,於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東西相距離20米,由黃土築成。闕臺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爲原有建築。闕臺是低齡區別於陪葬墓的特徵之一。

碑亭:位於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闕臺北34米,東西兩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發掘東碑亭,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有三個人像碑座出土(應爲四座,存三毀一);還出土有西夏文殘碑360塊,殘片文字最多的僅5字;還有瓷、銅、鐵碎片及泥塑殘塊等。

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牆基寬約2米,高0.7米,佔地約10畝,北與陵城南牆相貼。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牆正中有門,石道兩側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牆(俗稱神牆)環繞,呈南北長方形,南北向距180米,東西相距160米。城牆牆基寬3米,用黃土分段夯築,各段基如須彌座狀,故又稱須彌座式神牆。陵城四周城牆正中闢門爲門闕,門址寬約12米,每個門闕由三個圓錐形夯土基座組成,從地面散佈的瓦片、脊飾殘件推測,曾建有門樓。城牆四角各有角臺,角臺有磚瓦殘存。在南神門內約25米偏西處,有一用黃土墊實的臺基,直徑20米,高0.7米,其上建築無存,周圍地面殘存大量青磚灰瓦及琉璃構件,此爲獻殿。

陵臺:陵園北高矗立約20米的一箇塔狀凌錐形夯土臺,用黃土密實夯築而成,八面七級,夯土臺有椽洞。陵臺周圍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當、滴水等建築物殘塊。獻殿與陵臺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形似魚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長50米,北端爲一盜坑,直徑20米,深約5米。

裕陵<1號陵>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爲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爲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諡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2號陵>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於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爲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爲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爲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諡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安陵<4號陵>考古調查稱4號陵。位於泰陵西約2公里的賀蘭山山腳下,陵園東、西、北三面環山,面積約10萬平方米,坐北朝南。陵臺八面五級,高15米。陵園佈局與泰陵相同,由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部分組成。嫌遺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涼祚(1047年~1068年),元昊妃沒藏氏之子。1048年國相沒藏式兄沒藏訛龐唆使元昊長子、皇太子寧令哥殺死其父,復誅寧令哥,立涼祚爲帝。週歲即帝位,改元延嗣寧國。沒藏氏立爲太后,因帝年幼,母與舅沒藏訛龐執政6年。其間與北宋、契丹時戰時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聖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數萬建承天寺。實行親宋政策,仿宋朝官制,增設職官,起用漢人,調整州軍,與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諡昭英皇帝,廟號毅宗,墓號安陵。

獻陵

獻陵<5號陵>考古調查稱5號陵。位於泰陵(3號陵)北2.3公里,面積10萬平方米,破壞嚴重。陵城方形,邊長183米,陵臺夯土已被後人取做他用。該陵有碑亭3座,西邊一座,東邊南北兩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殘碑63塊,東碑亭出土漢文殘碑26塊。陵園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爲毅宗涼祚之長子。1068年宋冊封爲夏國主。

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歲時,始親國政,實行聯遼政策。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卒,年26歲,在位20年。諡康靖皇帝,廟號墓宗,墓號獻陵。

顯陵

顯陵<6號陵>考古調查稱6號陵。位於獻陵西650米處,陵園緊依荷蘭山腳,西北兩面環山。獨特之處有馬蹄形外城,南面開口,東西牆前端至月城終止,陵園的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佈局與其他黃帝陵園相同。陵園主李乾順(1083年-1139年)爲惠宗李秉常之長子。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僅3歲。國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浦操縱。1087年被宋朝冊封爲夏國主,1088年被遼冊封爲夏國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親理國政,實行結遼抗宋抗金。後來金以土地相誘又背遼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國方針,貞觀年間刻印的《貞觀玉鏡桶》是一部依法治軍的軍事法典。加強了軍事力量,擴展了領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歲。在位54年。諡聖文皇帝,廟號崇宗,墓號顯陵。

1972年~1975年,寧夏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顯陵,墓室爲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東側室、西側室組成。墓道全長49米,墓道甬道兩壁有武士像壁畫。墓室內出土有甲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鐵釘、珍珠。發掘前此墓多次被盜,出土遺物不多。

壽陵

壽陵<7號陵>考古調查稱7號陵。位於獻陵北3公里。陵園面積8萬平方米。陵園已被現代建築破壞,僅剩闕臺、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牆、陵臺。壽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爲崇宗乾順長子,16歲即帝位,改元大慶。李仁孝統治時期,放糧賑饑,減免阻水,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西夏人慶元年(1144年),令州縣各立學校,並立大漢太學,親釋典。人慶三年(1146年)尊孔子爲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發展科舉制度,購買儒家典籍,組織人力翻譯出版西夏文儒家經典著作,於翰林學士院內設有翰林學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學士。封西夏文字創制者野利任榮爲廣惠王。天盛年間,修成法律《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少數民族文字制定、頒佈的法律。大興文治,整傷吏治,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加強了封建統治,使夏國“典章文物,燦然成一代宏規”。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歲。諡聖祖皇帝,廟號任宗,墓號壽陵。

莊陵

莊陵<8號陵>考古調查稱8號陵。位於7號陵西北,相距500米,緊靠山腳。莊陵墓主李純祐(1177年~1206年)爲任宗仁孝張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時年17歲。西夏天慶元年(1194年)初金冊封爲夏國王。李純祐是西夏曆史上“能循舊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的方針。但此時蒙古突起於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西夏國內上層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純祐母羅太后的支持下,自立爲帝,純祐“死於廢所”,年30歲,在位14年。諡昭簡皇帝,廟號桓宗,墓號莊陵。

康陵

康陵<9號陵>考古調查稱9號陵。位於7號陵東北。地上建築除陵臺外其餘建築無存,陵臺已坍塌過半。康陵墓主李安全,爲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順之孫。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六月,羅氏爲子請封冊於金,金冊封爲夏國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並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守禦。蒙古兵引黃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極多。李安全遣使乞援於金,金拒絕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納女請和,夏金關係趨於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齊王遵環廢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歲,諡靜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特別提示

1.在沒有旅遊專線的季節推薦包車前往,若打車前去則回程找車會比較困難。2.景區內沒有購買水和零食的地方,景區門口的小店淡季時也經常不開,所以在前往景區遊覽前最好準備好飲水和食物。

地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東麓

類型:國家公園古蹟陵園/墓地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2-4小時

電話:0951-5668960

官方網站:http://www.nxxwl.com/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信息:含門票及往返電瓶車。

延伸閱讀:

·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