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香妃墓景區旅遊攻略

香妃墓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人們可能不知阿帕霍加墓,但都知道香妃墓,因爲這個神奇的故事流傳久遠!到喀什瀏覽的們必去此地一睹風采。阿帕霍加墓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佔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式古老的陵墓建築。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這處建築羣的主體建築,造型宏偉壯觀,風格莊嚴華麗,爲整個建築羣之冠,也是新疆最爲宏大精美的陵墓。

主墓爲方體圓頂,橫長36米,縱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牆上,由綠色硫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案,還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內的墓臺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個墳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相傳墓中有個名叫“希帕爾罕”的女子,曾納爲乾隆皇帝的妃子,渾身散發着陣陣香氣,頗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死後葬於故里此墓中……但此傳說並無史料記載。墓室門內擺放着送香妃遺體返故里的古老馬車與用具,香妃的美麗傳說更爲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祕的色彩。阿帕霍加墓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建築藝術的典範。

阿帕克霍加墓外景阿帕克霍加墓坐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艾孜熱特村,始建於1640年,是今新疆境內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伊斯蘭教“霍加”(即聖人後裔)陵墓,墓主爲喀什噶爾“霍加政權”國王、白山派首領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相傳墓中還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當地羣衆又稱之爲“香妃墓”。現爲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帕克霍加墓也是一箇具有維吾爾傳統建築藝術特色的古建築羣,佔地約30畝。陵園正門朝南,進門後是一箇巨大的長方形庭院,由門樓和小禮拜寺、大禮拜寺(加滿)、教經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組成。

正門前地勢開闊乎坦,四周古楊參天。門樓不大,卻十分華麗。與門樓緊連的一座小型清真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禮拜之用。陵園西部的大型禮拜寺,爲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間,後部磚殿8間。逢宗教節日,南疆各地穆斯林們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這裏進行大規模禮拜儀式。陵園正北有一穹頂教經堂,圓頂中空,自成一組,造型極別緻。這裏是當年阿帕克霍加與其父講經習典之所。

主墓室爲陵園主體,位於陵園東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頂式建築。其四周爲長方形,底面橫長35米,縱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牆體內的巨大磚砌圓柱,底圓直徑達3.5米,柱頂又各有一小“邦克樓”(即召喚禮拜的小樓)。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牆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綠色琉璃磚貼面,上面繪有彩色圖飾與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頂部中央爲半球形圓拱,直徑達17米,其頂部亦有一“邦克樓”。這四樓一拱和上面鐵柱高擎的五彎月牙參錯環抱,造型和諧,使整個建築物顯得格外莊嚴峻拔。墓室門朝南,內中高敞明亮。離地面半人多高的平臺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磚貼面;其中高大者爲男墳,小巧爲者女墳,傳說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實際只有58個墓包。

墓室內該家族的第一個埋葬者,其實是阿帕克霍加之父玉素甫霍加,1640年由阿帕克霍加築墓安葬。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後也葬於其間,玉素甫霍加原先那座簡樸的墓開始進行大規模擴建。因爲阿帕克霍加的原因,此墓不僅冠以他的名字而且被後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曾頒旨對該墓的管理作出規定:“……可派人看守,禁止樵採污穢。其應行修葺分例,並著官爲經理,以昭國家黔恤之仁。”(《清高宗實錄》)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費鉅款擴建修繕該墓,使其達到今日規模,成爲天山以南及至中亞朝拜紀念所謂“聖人後裔”的重要“聖地”。

“香妃墓”之稱的來歷,源於民間傳說。香妃本名買木熱.艾孜姆,自幼體有異香,被稱爲“伊帕爾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選爲妃子,賜號“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運棺木,歷時3年運屍回鄉,安葬於阿帕克霍加墓中。現主墓室中尚存駝轎一乘,據說就是當年運屍時從北京帶來的。此傳說流傳甚廣,表達了民、漢各族自古以來·團結互愛的良好願望。其實“香妃”確有其人,與發動“大小霍加之亂”的波羅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