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旅遊攻略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位於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匯東村筆枝尾山頂。佔地18萬平方米,紀念園內興建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三河壩戰役紀念館、朱德雕塑、浮雕牆等。

其中紀念館展廳內設“舉義南昌城”、“浴血三河壩”、“會師井岡山”三個展廳和三河壩戰役沙盤。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建於1963年,碑呈四方形,高15米,寬4米,用35種規格356塊密紋花崗岩石砌成。佔地面積716平方米,碑身正面鐫刻着朱德同志親自題寫的碑名“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正楷鎏金字。碑座上刻着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撰寫的碑文。

碑座立在平臺的中間,上平臺長8.4米、寬12.4米;下平臺長35米、寬25米,縫口細密,平臺全部用花崗岩石條鋪成,平臺外沿周圍豎着石欄杆,建築雄偉壯觀。

站在紀念碑前,可俯望汀江、梅江、梅潭河在此匯成韓江。紀念碑所在的筆枝山,居高臨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佔據了筆枝山就等於控制了韓江的交通。朝汀江北上,可到福建長汀、上杭;沿梅江而上可到江西贛南一帶;沿梅潭河東往可到福建閩南的九峯等地;順韓江而下進通潮州、汕頭。舊稱“西通兩粵、北達兩系”。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已發展成爲閩粵贛周邊地區幹部羣衆和師生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先後在這裏舉行了“薪火相傳,再創輝煌”紅色旅遊火炬傳遞·大埔站活動、“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型軍民徒步活動、紀念朱德誕辰130週年暨三河壩紅色徒步行活動、“感受紅色文化,傳承蘇區精神”主題實踐教學等大型主題活動,聲名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放的遠方來客。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軍勝利佔領南昌城後,揮師向閩西上杭、永定、長汀及廣東大埔進軍,準備佔領潮州、汕頭、廣州。在周恩來爲總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進入大埔縣(茶陽)。9月20日,兵分兩路,一路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率領三萬多人,順汀江、韓江而下,直向潮州、汕頭進發;一路由第九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和第九軍直屬教導團共約三千多人,據守三河壩,以防敵人從閩西、梅縣抄襲我主力進軍潮汕。

朱德率領的起義軍到達三河壩後,立即張貼"安民告示"組織羣衆,並嚴密佈防,準備迎擊來犯之敵。國民黨錢大鈞部三個師約二萬多人,由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乘船沿梅江而下,氣勢洶洶地向三河壩撲來。起義軍在朱德副軍長和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勳等同志的指揮下,在東江工農軍一部的配合下,與敵激戰三晝夜,打退敵人無數次的進攻,殲敵幾千人。時敵增援錢大鈞之黃紹宏部已由-東渡韓江後,佔據起義軍陣地南部制高點陣地,北部亦被錢大鈞部佔據。在敵衆我寡、彈少援絕的險惡情況下,爲了保存實力,指揮部決定採取"次第掩護,逐步撤退",的辦法,取道河腰、百侯,經雙溪,於5日進入饒平,後起義軍艱苦轉戰,兩進汀贛邊,終於在1928年<4月28日到達江西井岡山與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勝利會師。在三河壩戰役中,擔負掩護部隊撤退的二十五師七十五團第三營勇士們,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甩盡最後一顆手-,跳出戰壕,與敵人展開肉捕戰,全營官兵壯烈犧牲在這座筆枝山。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系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和大埔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也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匯東村:梅州市大埔縣匯東村位於位於三河鎮東北部。我村轄15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873戶,人口1966人;全村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2.6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爲18℃,年降雨量約爲750毫米,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主要經濟作物有蜜柚,村特色經濟收入有水產養殖,上一年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爲1795萬元。 利用本村村庫區灣多的特點,鼓勵村民進行水面…… 匯東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