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佗城景區旅遊攻略

佗城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佗城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佈的十一箇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爲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爲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爲令,設縣治於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國,佗城都爲龍川縣治所,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歷經2000餘年滄桑,曾爲粵東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古城初爲土築,方形,城東至老城街,城南至縣前街,城西至城東,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長約800米。據原《龍川縣專》載:“宋熙寧年間(1068——1077)龍川遷至老龍(按老隆)”。民國28年(1939年)拆毀老城牆時,發現刻有“循州磚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樣的城磚。“甲寅”爲宋神宗趙項熙寧七年(1074年),據此可證,熙寧年間曾改建縣城。改建後,老城街東擴至小東門、大東門,縣前街向南擴至南門街的南門,北角塘向北擴至北門,城垣周長增至約2400米。城池-增闢護城河。

明嘉靖年間,佗城又擴築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個附城,以保護主城。佗城商業頗盛,至建國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店鋪約300多間。

佗城至今仍留下衆多古蹟和古建築,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坑子裏、牛背嶺;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學前。始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於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鬥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樑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1796年)“御頒至聖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於正殿門欞上。正面有捲棚式通廊,從通廊石柱造型、樑架結構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來看,顯然是清代風格。殿的周圍石柱上不設斗栱,直接頂託着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組。

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於龍川縣佗城鎮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磚木樑架結構,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

據當地史料記載,位於龍川縣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雲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台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並存。

目前,廣東考棚只遺存龍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粵東北地區現僅存較爲完好的一箇科考場所。清朝光緒年間自從新建龍川考棚後,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專家考證,龍川考棚是粵東北地區現僅存的科考場所,這爲研究明清時的科舉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龍川考棚門前本來有一塊“鯉魚躍龍門”的石刻,現收藏在佗城文化名城辦公室,是目前所見資料裏很珍貴的實物。據書中記載,它是用紅麻石刻成的,石刻背面是一箇蹲着的麒麟。

龍川注重教育的優良傳統使龍川舊時科舉成績斐然,據統計,自唐宋以來,龍川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濃郁的儒學文化使龍川佗城增添了厚重的神韻。

2015年12月10日,龍川考棚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佈爲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龍川縣誌》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後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爲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現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構,硬山頂。

廟內後殿出一跳插栱挑檐,無補間鋪作。此上爲佛殿,兩側室分別爲經堂、齋室、客堂等。殿內大小佛像早已被毀壞。門額鐫石曰“南越王廟”4個陰文楷書。在後殿右側牆上鑲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代胡一鴻重修南越王廟碑記1塊,行書,清晰可辯,共630字。由於年久失修,桁桷有些黴爛,左側部分房舍改建它用,前棟和後殿仍存。

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越王井與南越王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佈爲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越王井位於位於佗城鎮中山街光孝寺內,是秦縣令趙佗故居的汲井。後趙佗爲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萬壽宮井”。隨着歷代王朝的興廢,飽經滄桑2000餘載。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昌明作有井記,勒之於石。爾後,歷代作過多次修葺,並有井記。井爲磚石結構,深40米。井口開有一直徑0.6米的圓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檯面,以四塊石板平鋪而成,井膛用三層紅色方石疊砌,疊石下用青磚鋪至底,中部直徑約2.5米。結構結實美觀,是嶺南名古磚井之一。

清代中葉以後,井膛淤塞,但保存完好。井邊立有唐韋昌明《越井記》碑刻,現存較好,屬嶺南古井之一。1962年5月,龍川縣人民政府正式公佈列爲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於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爲“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

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於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爲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磚砌成,黃泥漿粘合。各層收分做法不明顯。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別進行過修葺。

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

佗城是“嶺南客家之源、中華姓氏之最、趙佗興王之地、科舉文化之窗”。行走在龍川佗城上,猶如翻開一本千年史書。古門、古街、古道、古樹、古民居、古祠堂、古碼頭,一步一古物、三步一古蹟,品讀過往雲煙,感受歲月變遷,體驗人性迴歸,珍惜美好時光。

佗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城之一,至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關於佗城,歷代史籍有詳細記述:

(1)史志記載: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在秦軍第一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屠睢同爲秦軍主要將領。公元前218年,秦軍第一次進軍嶺南。秦主將屠睢的軍隊,在西線的西甌地區慘敗,屠睢被殺,“伏屍流血數十萬”。東線的趙佗一路大軍,實行剿撫結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閩越一帶建立穩固基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囂爲主將,趙佗輔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囂爲南海郡尉,趙佗爲龍川令。因趙佗是東線一路軍,進軍路線很可能是從西江進入龍江,即東江上游(今龍川東北部),順江而下,直至龍川老隆建立軍事營寨,在今之龍川佗城築土城設治所。龍川旅臺學者近年編修的《龍川縣誌》載黃勳著《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一文雲:“趙佗率軍最初抵達老隆設營寨頂、指揮設防部署,得川安謐後隨之開邑龍川(龍城),建築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主。”今老隆寨頂的古堡殘垣仍隱約可見,相傳是南越王營寨處。老隆寨堡的南面約10公里處就是龍川佗城。佗城,三面環山,山峯秀麗,東臨東江,江水如龍。趙佗選擇此地築土城爲縣治,是有道理的。更爲重要的是,佗城處於東江、韓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順東江而下控制龍川南部,東南可順韓而下控制龍川東部,戰略意義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河源縣條目中記:“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按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適爲河源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這與元和志所說正好相吻合。

宋樂史撰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五)龍川條目中記雲:“舊雷鄉縣廣南劉僞號乾亨六年改爲龍川縣,仍移就縣,古趙佗城,西接嶅山,南臨水。在西北五里,龍川江舊名溪,自虔州安遠流至縣界。”龍川江(即東江)源頭從江西省安遠縣流入廣東的第一個縣即龍川縣。今之龍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臨龍川江。這與《太平寰記》所說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引《循陽志翁韶序》雲:“宋紹興十五年,知州韓京遷於城東,即尉佗之故宅,有臺有井。”又說:“龍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當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鎮府的右側一帶。

唐《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第八九頁)河源縣條目記雲:“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河源)縣東北三百四十里。”這是迄今的見最早記載龍川“龍穴山”的古籍。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輿圖.惠州府境總圖》中所畫的“龍穴山”的方位,正是龍川縣的廣信都、十一都毗鄰的地方。這也是迄今所見最早畫有“龍穴山”的輿圖。據龍川縣文化名城調查組的同志親自到實地考察,證實了今之龍川廣信、十一都毗鄰處(今龍川東北部,即麻佈崗、巖鎮等地)就“龍”取名山水8處,其中有一處“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顏師古等所說的景觀相似。經查考,“即穴流泉”處同元和志所記和惠州輿圖所畫的方位相吻合。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輿圖.龍川境圖》記雲:“(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裏,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裏。”同書的《惠州府志.輿圖.河源縣境之圖》記雲:“(河源)東北到龍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據此可證,趙佗故城愉好在今之龍川佗城境內。

(2)文物古蹟考證:根據龍川縣博物館考證有關史料,秦時建龍川縣城限於人力、物力、財力,築的是方形土城。近年佗城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墓葬,其墓室均爲土墳墓,沒有磚室墓,直至隋唐時代纔有磚墓。由此說明,考古發掘的情況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歷經二千多年的變遷,古龍川縣城今已不存在,但許多文物遺蹟仍保存完好,如位於龍川縣佗城光孝寺內(今佗城中山街何屋側面)的越王井,是秦縣令趙佗的汲井,後趙佗爲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韋昌明作有井記,勒之於石。《越王井記》雲:“南越王趙佗,昔令龍川時,建治於嶅湖之東,阻山帶河,四面平曠,登山望景,惟此爲中,厥土沃壤,草木漸苞,墾闢定規制。北距嶅山十里,東距五馬峯五里,南距河裏許,相對即海珠山也(現佗城東壩對岸案下山下江中有石,光圓如珠,故名)。鑿井於治之東偏,曰越井。”《越王井記》所指的正是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井記又曰:“昌明祖以陝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實與越井相終始。”昌明是循州第一個進士,在唐僖宗時,官至御史翰林學士,治學嚴謹,加之其祖與趙佗是同輩人,從陝中跟趙佗同來,故城之事,祖輩相傳,可信。

門票40人民幣

景點位置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學宮旁

佗城鎮:佗城鎮位於龍川縣最南端,至今有2221年的歷史,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來是龍川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重鎮。全鎮總面積218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3218人。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6億元。城歷史悠久,古蹟頗多。該鎮農業主要以發展“水產、水果、蔬菜”三大支柱產業爲主。自然資源較豐富,同時該也擁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佗城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