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武訓紀念館旅遊攻略

武訓紀念館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武訓紀念館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墓地,是武訓及武訓精神的主要紀念地。始建於1903年,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遠撥款重修,建築、文物保存完好。每年11月份舉辦武訓義學文化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主要景點有武訓祠、武訓墓、武訓陳列室、武訓碑廊、武訓魂、高歌臺、武訓義學堂等幾部分。

武訓祠是武訓墓園的主體建築。進校門後,是一條百餘米長的校內甬道直達武訓祠。武訓祠是1937年,由當時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修建的。

武訓祠位於冠縣柳林鎮。武訓(公元1838-1896年),冠縣柳林鎮武莊貧苦農民,自幼貧寒,因不識字受盡欺凌,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個義學爲貧寒”。自20歲起,他打短工,拾破爛,沿街乞討,且走且歌。經過30年艱苦絕倫的努力,終於買地200餘畝,積錢2000餘吊,在柳林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這一絕世奇行轟動朝野,千古奇丐武訓譽滿天下,受到清廷褒獎並“宣付國史館立傳”。

武訓功成名就,但其志不改,繼續行乞興學,在有生之年又修館陶縣楊二莊、臨清御史巷義學二處。武訓的精神廣爲後人敬仰效仿。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武訓祠,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

1937年,爲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義學正”武訓,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後爲武訓墓,1989年6月重修。祠堂爲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

1896年12月5日武訓在臨清他所創辦的御史巷義學去世,歿後葬於當時的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墓北面爲陳列室,展示了武訓的生平事蹟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塊;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臺,又名“嚶鳴臺”,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訓魂亭”,亭額由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題寫。

武訓陵墓

武訓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學後,遵遺囑薄棺簡葬於柳林祟賢義塾東側。1937年,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的何思源先生主持重修爲水泥墓;1989年再次重修成現狀。墓高2米,周長10米,墓前有徐運北先生所題“武訓先生之墓”碑。

武訓祠堂

武訓祠堂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現規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爲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院內松柏森森,牆外楊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環繞院外,稱爲“武河”。整個祠堂環境清新,十分可人。

百米碑廊

碑廊建於1995年,長140米,兩旁立石碑26塊,上刻近現代知名人士馮玉祥、郭沫若等爲武訓先生的題辭及一些著名學府如北師大、華東師大等題辭。碑廊起自武訓祠大門牌坊,止於堂祠平臺前。石碑均冬青環護,翠柏映襯,十分壯觀。遊客至此,既可緬懷武義士的高風亮節,又可欣賞風格各異的書法。

亭臺雙景

漫步於百米碑廊,便可見左右兩邊,一亭一臺傲然凌空,成爲亭臺雙景。

高歌臺,又名“嚶鳴臺”,位於碑廊以西。臺爲梅花形,青石雕砌。高18.38米。“嚶鳴臺”之名爲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題,語出《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意寓爲弘揚武訓精神而大聲呼籲,尋求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此亭爲紀念在弘揚武訓精神的活動中卓有貢獻的陶行知、馮玉祥、何思源、郭沫若、孫之雋、李土釗、孫瑜、趙丹等仁人志士。其中,孫之雋、李土釗爲《武訓畫傳》的作者,孫瑜爲電影《武訓傳》的編劇,趙丹爲著名演員,電影《武訓傳》中武訓的扮演者。

武訓魂亭位於碑廊以東,1995年由港人王海亭先生捐資修建。亭中高聳着八角形石碑,鐫刻着武訓興學宗旨,以及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所書《武訓興學歌》。碑座爲石雕蓮花,象徵着武訓“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武訓魂”亭額系我國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題。

武訓故居

位於柳林鎮西2.5公里武莊村。有吳作人先生所題“武訓先生故居”碑。此處爲武訓先生祖宅,,現由武訓長兄武謙的後人居住、管理

武訓(1838—1896) 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柳林鎮)人。清末以“行乞興學”聞名於世。出生貧苦農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武訓七7歲喪父, 隨母沿街乞討。年十五六歲,母死,到一遠房姨父張舉人家爲傭。當支取工錢時,張舉人因武七不識字用假帳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錢。武七稍一爭辯,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別人由此送號“武豆…… 武訓詳細信息++

柳林鎮:柳林鎮位於冠縣東北部,是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鄉。轄50個行政村,5萬人口,總面積70平方公里,耕地7.5萬畝。1998年榮獲“中國名鎮”稱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2000年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爲中心鎮。該鎮緊傍京九鐵路、329省道, 040省道和垢碼公路於境內交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雄厚。蔬菜、畜牧、花生、林果是其農業主導產業…… 柳林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