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縣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旅遊攻略

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爲水,“丁”爲接,翁丁,意爲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里,屬勐角鄉管轄範圍,共有98戶人家,400多人。因爲該村到目前爲止還保留着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爲原始村落。

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於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着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龍竹製的幡杆,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門神護家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餘,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着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樁,雕刻極粗獷,全是用斧頭砍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過,潔白如銀,木塔上還刻了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塊、三角塊、條塊,分別代表世上人間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還有一箇木樁,頂上釘了個木盆,這是賧佛用的木盆。杆腳下有個鵝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節日吉慶還要在竹杆上掛一條五尺長的白布幡,這又容納了小乘佛教的禮俗。這時,家家戶戶都帶着食物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後,全村老老少少圍着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爲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爲全村寨佳節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託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寄託着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

關於佤族居住地點,傳說最初多是一族即爲一寨的。爲便於通婚,在同一個地方,有幾個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後來,不同姓氏的寨子併成爲一箇寨子了,各個姓氏還是分片住在一起。各個姓氏聚居之間,雖無明顯分割開的標誌,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說,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說,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楊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趙家。楊家是這個寨子的創始人,所以這個寨子的頭人選在楊家。

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並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樹作爲寨神或樹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邊,裏面還有一箇祭祀房,逢年過節或全村有什麼大事都要到那裏搞祭祀活動,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神林裏的樹從沒人亂砍,因而現在長得非常茂盛。此外,佤族還有一箇優良的傳統,那就是人死了以後實行土葬,不留墳墓,所以說,到下次埋人的時候有可能挖到舊墓,這時你只要把墓穴中的骨頭先揀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後再將骨頭置於墓穴底,或放在墓穴外即可,絕不會有人說你亂動祖墳與你理論,這也是佤族節約土地資源的一大貢獻。人死了,家裏只能存放一天,然後就去安葬,每10天供一次飯,連續3次,3次以後也就是30天以後不再認墳,這種風俗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佤族房屋的內部結構原始獨特,鐵三角是每家都必備的,用於生火、支鍋做飯,煮豬食的竈一般在靠門的一角搭建。火塘自進新房生起火後,就要讓火種保存下來,不得熄滅,就如漢人不能斷香火一樣,除非重建房屋或全村有什麼大災、送走舊年時纔可以滅火外,那時又要舉行取新火儀式了。

翁丁村是老年過後第一天即大年三十開始滅舊火取新火的,這時,全村共同買一頭小公豬,各家各戶拿一些茶葉米送到村外老人鑽木取新火處,待搞好各種宗教活動後,各家各戶就依次用乾柴在燃燒的新火堆裏點上火苗帶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這火塘,不用火時,就用火灰把它埋起,用時再刨開吹一吹,火塘上有一箇炕巴,主要用來烘烤東西,進門上方的這個簡易0,是堆放雜物的地方。佤族置於火塘的三腳是家庭團結的象徵,火塘用的火則是家庭興旺的象徵。另外,佤族還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親,挨着火塘的0喻母親。所以佤族家中的火塘、三腳、炕笆、0,過去外人是不能隨便觸動的。一進門面對火塘正對面,一般是年老者及尊貴的客人方可上座,長輩的寢室也就是那個位置,一家人一般就圍着火塘邊睡,新婚夫婦,可在進門的左下方圍出一間房間。一進門前方的右下角,一般是搞宗教活動、祭祖的地方。另外,翁丁村還保持着編織、紡織、印染等傳統工藝及手碓、腳碓等習俗。

翁丁村在保持着傳統信仰的同時,正和全縣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學的新型生活方式前進。

地址: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村

類型:民俗村古鎮古村採摘/農家樂

遊玩時間:建議3-4小時

開放時間:

08:00-18:00。

門票:

翁丁原始部落成人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