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縣青山大泉洞旅遊攻略

青山大泉洞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大泉洞,原名“魯溪巖洞”,位於白崖山西南麓,系石巖天然溶洞。經省、地、縣聯合調查,在已開放的長達六百多米、寬約八至十二米的地段內,洞中有洞,大小百餘個,由鐘乳石形成的大型景物四十多處、小型景物近百處。這些景物,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使整個巖洞宛如一座大型自然藝術寶庫。該洞自古以來,就很出名,但名聞遐邇,還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此洞營建始於一九七九年,初期工程,投資二十多萬元,主要用在鑿石爲徑、險處護以石欄以及安裝一些照明設備。現計劃把青山水庫、古市林場、大泉洞聯爲一箇旅遊區。一九八三年正式開放後,從中央到各省市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接踵而至。

大泉洞口前,有一古樹,枝葉婆娑,有如綠蓋。洞外周圍,即林場林區,碧波起伏。洞口高數米,呈不規則橢圓形。洞壁由石合成,沒有縫隙。一拉開電燈,洞內華燈齊上,其景物便歷歷在目:南宋紹興年間,一位針叫李孝廉的,避兵禍於此洞,尚有他的“飯和鼠耳蒸來軟,羹雜羊蹄味帶酸”的殘句。前行約十米便是玉簾高卷的一道門,“門簾”垂壁,紋理清晰,即洞中第一景“捲簾迎賓”。進門左轉彎處,便是“兜肚泉”,兜貼崖壁,中貯清水。據說,泉上岩石滴水則天雨,不滴則天晴,是一天然的“預報器”。

接着便是“飲馬槽”,爲長方形,緊靠“兜肚泉”,長約八米,槽內清水不斷。傳說,在一九一八年,有一將軍過此,物地牽馬入內飲水。對面有“海石花”,石花盛開,直徑盈尺。前行數米,右巖鍾乳下垂,條條橫空,錯落有致,長二臺階十一級,右轉彎,便是“觀音臺”,形如圓廳,四壁雕玉,約二十多個平方米,頂呈穹窿,“蓮花”簇擁一臺座,說是觀音端坐之處。還據說,誠心者即可見到觀音。“觀音臺”對面,洞頂又開一洞,即“洞中公園”,洞中“花卉”叢生,洞口並坐二人,形如情侶,似在竊竊私語。左前側,即“北國風光”,形如懸崖垂冰,並有“冰山遊仙”。“洞中公園”後側,爲“三士相會”,似在互打招呼。

傳說,吉時天大旱,山林田野如焚,有道士三人,爲羣衆進洞求水,和火龍苦鬥,同歸於盡,泉水如決堤而出,小港水滿,接着便有三根木條隨水飄出洞外港中,逆流而上,鄉人認爲是道士的化身,即雕爲三士送入洞中……。右下十步臺階,左側巖上有“鬥米灘”,其對面巖上,有一洞府。傳說,古時這裏住着一戶窮人,過年無米,跨橋向別人借,回來時,水衝橋崩,人亡米潑,故名“鬥米灘”。至今“米”粒猶存。“鬥米灘”上首有“空吊海螺”,形狀逼真。海螺對面有“古樹穿穴”,老枝橫生,樹幹從洞中穿出。其下爲“香菌洞”,長約十米,香菌叢生。上臺階七級,右側叉出一支洞,支洞中形象各異小洞十餘,並且洞洞相通。出支洞口,下臺階,又回到主洞。

“香菌洞”的對面,便是“水簾洞”進口,洞長約一百二十米,終年清水盈盈。據測量水深平均約四米。洞口有二“猴”守護。“水簾洞”上萬有“雙豬鬥虎”,二豬擺開防守架勢,一虎硬是“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水簾洞”前側有“槐蔭樹”,枝葉扶疏,樹幹蒼勁,幹大得六人合抱。上前方有“七仙女”騰雲駕霧而來,仙女體態輕盈,神情窈窕,象在尋找董永。上臺階四級,“盼親洞”迎面而來,傳爲“七仙女所居”,且與“水簾洞”相通。“盼親洞”對面有“旗傘石”,羣傘幡然。上臺階二十級,便是“蘑菇山”,上有蘑菇朵朵。其下有一“獅子口”。再上臺階十九級,便到了“龍宮殿”。內有奇景七八處。這裏離洞口已有二百多米遠,爲一大型宮殿,長約三十米。高寬均約二十米。左側有“白玉龍牀”,羣龍高踞洞頂,即“九龍下海”。下邊左側有“金絲龍幔”,頂呈圓形,龍首伸入幔中。帳幔下垂長八九米,輕輕飄拂,閃閃發光,琳璃滿目。下面便是“大泉瀑布”,有如銀色垂練,使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對面右側有“白象吸水”,頭身尾足俱全,神態如生。左側便是“青獅守門”,獅象相對,似在鉤心鬥角。傳說,古有一勇士,騎馬觀看“花果山”,路過“龍宮殿”時,獅象攔阻去路,勇士一怒之下,張開弓射穿山壁,得以偷看“花果山”。現從缺口望去,能見到“花果山”,故名“穿山觀園”。

信息來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