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縣甘堡藏寨-桃坪羌寨旅遊景區旅遊攻略

甘堡藏寨-桃坪羌寨旅遊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甘堡藏寨是四川省阿壩州理縣甘堡羌鄉的一箇藏族村舍。從成都出發經聞名國內外的都江堰往九寨溝方向行駛,約185公里便到達藏寨。甘堡是藏語山坡上的村落的意思。整個藏區自古將甘堡稱爲甘堡甲穹,意爲百戶大寨。甘堡歷史悠久,至今約有2500年曆史。據當地藏族老人介紹,春秋戰國至晉朝屬維州屬地。阿壩是羌人遊牧區之一;南北朝時屬吐谷渾國。唐太宗貞觀年間,松贊干布派大兵壓境,在松州(即今松潘)一帶發生激戰,佔領了該地區,當時甘堡一帶是兩兵激烈爭奪的地方。爾後,西藏內部發生四分五裂,大部分-沒有回西藏而留住下來,與羌人融合,世代繁衍,成爲嘉絨藏族至今。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屬雜谷腦土司領地。清朝乾隆17年(公元1752年)廢除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將雜谷土司屬地設五國守備,甘堡設苟桑二員守備,其中桑式守備衙門主提至今保留。甘堡藏寨是五縣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嘉絨藏寨,以其獨特、古樸、自然的建築風格,讓世人驚歎。整個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無不體現嘉絨人精湛的技藝,寨內特有的鍋莊、民歌、服飾、習俗等嘉絨藏族文化也會讓遊人一飽眼福。

甘堡藏寨像一羣羣石雕坐落在半山腰中。雜谷腦河從寨前奔騰而過。進到寨子,首先映入眼底的是一幢幢石頭壘砌而成的碉樓般的屋樓。石屋不用磚、水泥、河沙、石灰。它是就地取材於河水中順水衝下的似花崗石般的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塊狀,用當地的粘土壘砌而成。石屋冬暖夏涼、不易風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兩三層樓,下寬上窄:一層養牲畜,堆雜物;二層是客廳、廚房、寢室、客房;三層屋頂平整可作晾曬,揚打糧食。有的藏居甚至還有類似現代樓房中內、外陽臺式的建築。石屋毗鄰相連,高低錯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與屋間留有狹窄的巷道,寬則三米左右,窄的僅能並肩過兩人。巷道路面全由麻子石砌成,全寨大小巷道有多少,當地老人們也說不清。

甘堡嘉絨藏民千年以來以農牧爲主,牛耕、刀耕火種,產量不高、文化落後。解放後,藏民逐漸漢化,主食改爲大米爲主,肉類爲豬、牛、羊肉。現在,全寨有160餘戶800多人,僅一家有男性漢族,是上門女婿,其餘全是藏族,這裏種植的水果、白菜無化肥、農藥,無污染、無公害,成爲城裏人喜愛的綠色食品。目前,已成爲成都市的第二蔬菜基地。甘堡嘉絨藏族以藏漢文化爲語言文字,信仰佛教。過去,家中凡有兩個兒子,就必須有一人去西藏拉薩考-。他們的服飾與西-和羌族人不一樣。平時一般穿漢服,逢喜慶日子則穿藏服。女性頭上頭巾配有珊瑚、白銀飾品,以示避邪;男性衣服以動物皮鑲邊,身佩腰刀、藏刀,以示英勇彪悍。甘堡-能歌善舞,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民間鍋莊,男女老少都會跳鍋莊。每逢藏年節和盛大喜慶日子,全寨人都要集中在一起跳,以示喜慶。

甘堡藏族人襟懷坦蕩,熱情好客,團結協作精神強。如今全寨修路都不付任何報酬,大家都積極參加。如遇誰家修房造屋,他們都自願相幫,採用換工制,不付分文。他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蔬菜和發展副業,採賣藥材,加工彩色頭巾、腰帶,製做剪紙畫。

地理位置:甘堡藏寨位於理縣縣城以東8公里處,距成都162公里,屬典型的藏、羌、漢文化結合部。

氣候特點:甘堡藏寨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雜谷腦河從村口自西向東流過。這種朝向一方面有利於抵擋冬天北面來的寒風,同時也有利於獲得良好的日照。

資源特點:整個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氣勢恢宏,體現了嘉絨人精湛的技藝,寨內特有的鍋莊、民歌、服飾、習俗以及屯兵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石頭文化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巴森根”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每年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

桂冠:甘堡藏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成爲國家AAAA級景區。

聯繫方式:0837—6828588

官方網站:http://www.ablixian.gov.cn/(理縣政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