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縣雅溪古村景區旅遊攻略

雅溪古村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雅溪古村位於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距縣城22千米,村落始建於明朝時期,村民皆爲陳姓。

雅溪古村有兩座建於清朝的客家圍屋,由福星圍和雅鳳圍組成,總佔地面積約1010平方米。

雅溪古村落選址和營建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和“天人合一”的理念,選址佈局精巧。村落選址以山川走勢爲基本要素,空間配置及村落安全設施以圍屋、寨堡爲主體,整體佈局與周邊山水、林木融爲一體。雅溪圍屋選址山間盆地,依山傍水。房屋整體坐北朝南,背靠海拔320米高的小山丘,既有利於形成適宜的微氣候,又不會阻隔與外界的交通聯繫。一條小溪自東而西從雅溪圍屋羣的前方流過,穿越村落以後與其它三條小溪合流,與周邊山體的良好植被形成圍屋整體美好的聚居環境。

雅溪古村共分四大塊板:七彩入口田園區、古韻村落觀賞區、客家文化體驗區、稻田康養休閒區。雅溪古村有兩座建於清朝的客家圍屋,其中一座土圍,另一座爲石圍。

福星圍

福星圍,建於清朝咸豐年間(1856年),是一座方形的夯土磚牆結構的建築,高三層,每層17間房。飛檐翹角,造型簡約,卻給人一種非常堅固的感覺。長方“口”字型土圍設炮角四個,沿着圍屋的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爲門坪、樓門、門廳、環廊、天井、廳堂,天井比例瘦高,二層以上均有內環廊,設計緊湊,別具一格。圍內設有客家民俗館,集中展示了客家非遺、婚宴嫁娶、過年過節等傳統習俗。

雅鳳圍

雅鳳圍,建於清光緒年間(1885年),素有“小家碧玉”之稱。它坐落於鳳凰山腳下,以長寬約20米的正方形“回”字結構爲構造,全實木搭建的屋廊共四層,每層13間。天井裏,有一口麻石圍砌的古井,清澈見底的井水甘洌又清涼。挑空的磚砌炮角、花崗岩制的大門、防火攻裝置、精美的木雕石雕,在贛南圍屋中也是獨一無二。圍內的“二十四節氣”展示館,將農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和二十四節氣相融合。

農耕文化展示廳

農耕文化展示廳是一間由豬牛欄改建而成的,存有兒時記憶中使用過的犁、耙、石磨等器具。

雅溪書院

雅溪書院由一棟小四合院和一間舊民房改建而成,書院設有藏書、讀書、講學三個區域,藏有近萬冊線裝書籍,重現了雅溪“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的文化傳統。

歷史意義

雅溪古村雅溪圍屋是圍屋修建藝術的集中反映。雅溪圍屋設計緊湊,代表了贛南圍屋中一種較爲特殊的類型。從雅溪土圍到石圍,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的變化,展現了不同時期贛南圍屋的發展過程。兩座圍屋旁空間軸線對位清晰獨特,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風水學的理論。

古蹟的魅力——雅溪圍屋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約在公元1885年),現存有石圍和土圍兩種,總佔地面積爲1010平方米。其中,土圍高3層,每層有17間房,圍長29.8米,寬20.2米,高10.4米,佔地約800平方米,大門設兩層,有防火設備。石圍呈正方形,圍高12米,佔地面積約410平方米,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統良好,具有四水歸堂的特點,大門用排石條砌成,3層門固如碉堡,4層圍屋均用磚木結構,外牆採用三合土與卵石夯築而成,圍牆及碉樓上設有槍眼和瞭望孔,屋內有一口冬暖夏涼而甘甜的水井,圍屋可攻能守,大門左側原刻有“例授進士陳學士造”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