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黃石懸崖旅遊攻略

黃石懸崖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黃石懸崖是大自然的造化,因這裏黃崖萬例,似刀削斧劈,直指蒼穹,有瞬間傾倒之勢,所以故名“黃石懸崖”。崖下古木參天,古剎隱藏其中,清泉四季不煙,風景十分優美。黃石懸崖下面原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的“總神殿”,據地方誌記載,200年前殿宇宏偉,主殿內塑有神像72尊,每年古歷四月初廟會,前來總神殿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們把塑好的神像請來供奉在總神殿內。香火盛時,總神殿內供奉神像

總數增至800餘尊,日日香火繚繞,鍾磐齊鳴,可惜現在已成殘垣斷壁。

現存建築羣體,是佛教與道教並存的古建築羣,北爲“玉皇殿”,西爲“純陽閣”,東爲“羅漢殿”和鐘樓,鐘樓下爲“羅漢泉”,最西南懸崖上爲唐代造像窟,觀覽造像要攀登上30米高的絕壁,方可入得窟中,真是不險不成遊也。造像共十三尊,全爲盛唐佛教造像。中間造像呈坐狀,體態豐腴,雙耳垂肩,爲釋迦牟尼和弟子像,兩邊右手0神像。0神像身着盔甲,面容威嚴,體態雄健,栩栩如生。

“純陽閣”爲道教建築。初建於明萬曆年間,全石結構,特別是石窟的構思十分巧妙,上下層之間木構件,外頂女兒牆留有垛口,與臘山的邱祖閣風格相同,可惜年久失修坍塌嚴重。

“黃石懸崖”唯一的一處完整存在建築體——亭狀鐘樓。鐘樓爲全石結構,建於清乾隆年間,在造形上採用唐代風格,四柱支撐,巨石做蓋,古樸厚重,拙中見巧,粗中見妙,是魯西南一帶不多見的清代鐘樓。

“羅漢殿”,殿內原有21尊鐵鑄羅漢,每尊高近1米,工藝高卓,澆鑄年代爲大宋宣和五年,與靈巖寺泥塑羅漢時代相同,但這些珍貴的造像在大鍊鋼鐵的年代被毀掉,遊人到此,無不感到惋惜。有一遊人在石壁上寫下一打油詩,曰:羅漢遠去留空殿,遊人扶檻自哀嘆,院內蒼松招手問,千秋罪過誰承擔。這幾句小詩,又給我們增添了許多遐想……

有一縷縷細流的泉水,來自中間石縫,它先聚池中後溢而東去,沿石槽流向山下,泉水甘冽,救濟一方百姓。在如此懸崖下爲什麼有這麼好的清泉泥?還要從傳說故事說起:唐代,這裏就有廟宇,但由於山上缺水,僧人要到山下挑水喫,來回幾里地,耗時耗力,後來,住持決定解散衆僧,另選寺址,此事驚動了21尊鐵羅漢,羅漢們認爲此地是風水寶地,不可捨棄,所以羅漢們大發慈悲,決定救助僧人,於夜深人靜之時,羅漢們一齊在殿前跺腳,只聽得一聲巨響,一股清水從石縫間汩汩冒出,後來人們便將清泉取名“羅漢泉”。黃石崖自從有了這泉水,寺院擴建,僧人劇增,香火旺盛,至明代佛、道兩教在此攜手發展而使此地成爲東原古剎。泉旁碑記中有一聯曰:“半壁黃崖昭萬古,一汪清泉仰千秋。”概括並形象地道出了“黃石懸崖”勝景的精華。

“黃石懸崖”景內現存碑刻21方,多爲重修碑記。其中有一方碑最引人注目。是清代所立,系東平州州官爲保護“黃石懸崖”勝景處的古術所發佈的禁令,禁令中對到“黃石懸崖”勝景內砍柴毀樹等破壞行爲制定了懲罰條款,這個禁令發佈後,對保護“黃石懸崖”景區古蹟和樹木發揮了作用。這是前人保護文物古蹟,保護風光名勝的實物證據,是難得的歷史資料,是今人效仿的典範。

“黃石懸崖”美麗的風光景點中,以“一線天”最引人注目,從底下往上看,南面的這一巨巖名曰:“佛手”,他與山體之間閃開了一道縫,從縫隙中可以看到一線天色,蔚爲壯觀,遊人可從下邊挽“佛袖”,攀上“佛手”,沿臂登上一線天中,倍感胸懷坦蕩,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感。

“黃石懸崖”右上方有一山崖缺口,十分陡險,攀上崖頂,順勢南去,可到達“蠶尾”,蠶尾上有一巨石平臺,站在平臺可鳥瞰整個東平湖的美景,難怪清代詩人王士禎遊蠶尾山後舒發感想,寫成《蠶尾集》,以寄託對小洞庭、蠶尾山使其魂牽夢繞的東平名山秀水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