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縱棹園旅遊攻略

縱棹園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寶應縱棹園位於寶應縣城中心葉挺路和安宜路的交匯處,佔地68畝,三面環水,典雅清秀,別具一格。清潘耒《縱棹園記》曰:“水之瀦者因以爲陂,流者因以爲渠,平者爲潭,曲者爲澗,激而奔者爲泉,淳而演迤者爲塘、爲沼。”縱者,即泛也;棹者,即舟楫也,是文人墨客臨波泛舟、修身養性的最佳去處。

清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喬萊因不滿仕途污濁,罷官歸裏後修建了私家園林,取名縱棹園,用以潛心讀書,吟詩作畫。清代中期,其後人曾捐贈建畫川書院。清末民初改爲安宜學堂、民衆教育館,後被日軍盤踞,園林遭到毀壞。解放後,園林由當地政府修葺一新,頗具規模,定名爲寶應縣人民公園,直至1982年恢復原名——縱棹園。

縱棹園大門上方懸掛着“縱棹園”匾額,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大門兩側,雄踞着一對潔白、威嚴的石獅。相傳,早年城北有一家豆腐店,店主人每晚做好兩缸用於次日出售的豆腐腦,店主人早上總見一缸豆腐腦莫名其妙地“蒸發”了,煞是奇怪。爲了弄清“蒸發”原委,店主人於深夜悄悄地藏在缸後,靜觀其情。待到黎明時分,繁星漸消,只見兩個龐然大物飄然而至,前爪伏於缸口,大口大口地吞食豆腐腦。店主人見狀,使出渾身力氣,抄起鐵棍,對準兩個龐然大物一陣狂砸,其中一怪物的前爪被砸中,吼叫一聲便迅速逃走。翌日晨,店主人在缸邊拾得一隻石獅前爪,遍城尋訪,見泰山殿門前有一石獅缺一前爪。文革期間,泰山殿被毀,門前的一對石獅被市民埋進地下保護起來。後因打通葉挺路,築路工人在原寶應中學大門西側進行路面施工時發現了完好如初的兩隻石獅,當即將它們移至縱棹園門前,作爲鎮園之寶。

進入園門,但見蒼松隱閣,亭榭倒映,碧荷飄香,楊柳婆娑,賞心悅目。過曲廊,有石橋橫跨清溪,假山迎面而立。林蔭夾道,向西不遠處是一座涼亭,供遊人在此小憩,欣賞園內景色。折向北便是聞名遐邇的八寶亭。

八寶亭,居高臨下,氣宇軒昂。原址在縣南街得寶河畔,1983年遷到此處。

自八寶亭西行,過拱橋,便是戚家汪中的一座小島。島中建有戚汪閣,又稱“竹深藕淨之堂”。戚汪閣裏,有文人相聚時留下的墨跡,供遊客欣賞,或在其中品香茗,或揮毫潑墨,其情其景,煞是溫馨典雅。堂前紫藤,花開如雲。四周有松竹梅柳,樹影婆娑。

八寶亭北面有湖石假山,玲瓏剔透,洞窟清幽。遊人在此或攀“崖”登高,或跨越水上石墩,興之所至,樂在其中。再往北,有黃石假山一座,名曰翦淞亭,其上立有六角重檐。在碧水泱泱的戚家汪的西南兩側皆圍以仿漢白玉欄杆,北邊爲“畫川勝境”,系仿古建築。

戚家汪在明代曾是一片蘆葦塘,塘邊住着一戶姓戚的人家,戚家長子新婚之夜,送客返回不慎失足落水而亡。新娘得知後悲痛欲絕,即賦詩一首:“畫虎雖成未點斑,百年夫婦一宵難。歡聲未已哀聲動,賀客才臨弔客參。孔雀屏前燈隱隱,鴛鴦枕上淚潸潸。從來未識兒夫面,空惹虛名到世間”。之後,新娘亦投水殉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路經寶應,聞知戚家新孃的殉節之事,感慨頗深,遂賦詩一首:“未睹婦面繼夫之,非此尋常烈女行。白髮尚且貪晚景,青春豈肯棄紅妝?魂遊地府乾坤大,骨葬山頭草木香。朕淚從未輕易落,只爲千秋立綱常。”當年園主喬萊常與親朋好友划船湖中,品茶放懷,談古論今,時而吟詩作對,時而撫掌放歌。狀元王式丹遊園曾賦詩道:“此中便作小遊仙,一鶴呼儔下蓬橋。”

如今,滿池清香碧荷,每至夏日,田田荷葉,隨風送爽,千朵芙蓉,搖曳吐芳。遊人追風逐涼,縱棹泛舟,其樂融融;沿塘柳岸,草蟲低鳴,蛙聲起伏,衆鳥飛翔,已成爲廣大遊人遊園賞景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