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縣咸陽昭陵旅遊攻略

咸陽昭陵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主峯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峯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峯遙相對峙。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爲的皇帝,他爲建立統一強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祖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爲皇太子,太子嫉妒世民之功,屢次陷害,欲置之於死地。唐德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及四弟齊王元吉,迫使李淵讓位,當了皇帝,是爲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貞觀”。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善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爲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昭陵,依九嵕山峯,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爲陵”的先例。據說是因唐貞觀十年(636)文德皇后臨死時,對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是年十一月,唐太宗撰文刻石立碑,上寫:“王者以天下爲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爲已有。今因九嵕山爲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由此可知,因山爲陵,亦有“好盜息心”之意在內。

九嵕山屬石灰岩質,經風雨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逞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爲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可以想象這個“地下宮殿”內部寢殿的情景。

昭陵仿長安城的建制設計。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城的宮城,地下是玄宮,地面則圍繞山頂建爲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遺址東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牆基屋階,尚可辨認。祭壇東西兩廡房內置有六匹石刻駿馬浮雕像,它們是唐太宗當年征戰的坐騎。由時任營山陵使的工部尚書、著名畫家閆立德起圖樣,築陵石工中的高手鐫刻。六駿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拳毛騧”於1914年被盜運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餘存碑林博物館。六駿浮雕姿態各異,威武雄壯,線條簡潔有力,造型生動傳神,是稀世珍品。

由山南的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闕一對,此處當爲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官”遺址,當時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這裏。昭陵地面建築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箇鴟尾,高1.5米,底長1米,寬0.65米,重約150公斤,由此可知這座殿堂的高大。類似獻殿這樣的宏偉建築,構成昭陵雄偉壯觀的建築整體。

陵下宮或皇城之外是“外城”,即唐代稱作“柏城”的昭陵陵園。內、外城包括山上及山南部分平原地帶,範圍極其廣闊,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在這樣大的範圍內,“原分地勢分宮塞,地匝松蔭入晚寒”。可見,昭陵氣勢何等雄偉。

陵前有龐大的陪葬墓羣,有陪葬墓188座,是歷代帝王陵墓中陪葬墓最多的。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爲秦國公,後晉封爲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 李世民詳細信息++

煙霞鎮:煙霞鎮轄46個行政村,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4萬公頃,總人口33000人。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8288萬元,比上年增長18.5%,實現農業總產值6772萬元,同比增長16.8%,實現財政總收入13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80元。  優果工程:大力推廣“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項技術,完成果樹大改形786.67公頃,在…… 煙霞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