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旅遊攻略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在寧夏的北部,有一座隱在山林的古剎,它輝映賀蘭山的氣脈,總束銀川的佳境。它就是西北著名的寺院——北武當廟。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因北武當廟而得名,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的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址和軍事體驗等爲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距市區3公里處,2009年12月被評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景區由北武當寺廟區、森林公園、歸德溝、韭菜溝、賀蘭山生態博物館五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68.8平方公里。是石嘴山市開發較早、基礎設施較完善,也是目前寧夏最大的生態旅遊景區。

北武當廟(壽佛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名揚寧蒙周邊的古寺。史上就有“西夏名蘭、山林古剎”的美譽。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式在此建廟。清慈禧太后曾欽賜“護國壽佛禪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佔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古剎依山而建,將山的氣勢攬入寺中。廟宇格局與羣山險峯相得益彰,彼此互爲點綴、互爲風景。整座廟宇自北朝南,四進院落佈局嚴謹、莊重秀美。中軸建築山門樓、配殿相互對稱,和諧自然。

晨鐘暮鼓,北武當廟寺廟音樂悠揚如訴。遠遠望去,巨大的“佛”字和羣山彷彿遮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清風拂過,迴歸自然,小覓一下清淨怡然的心情,讓人不覺頓悟人世的一絲禪意。

多少年來,它曾引來多少信徒、香客、遊人,已無法統計。但是山門下的石級的磨損情況可以告訴我們,這裏的香火、遊客之盛。置身寺前,煤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整個市區盡收眼底;登山遠眺銀北山川秀色,令人心曠神怡。平日,這裏清靜幽僻,香客及遊覽者僅千人;廟會,卻熱鬧非凡,是它的良辰吉日。這裏的大小廟會,每年有七次之多。陰曆二月二、三月三、七月十五爲“小廟會”,只接待香客、遊人,不主事齋飯;陰曆四月初八、七月七、八月十五和九月九,爲“大廟會”,不僅置辦香火,還要隆重地接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萬千朝聖者和遊客,僅九月九廟會一天就接待遊客20萬人次。

隱在山林的古剎名蘭——北武當廟

如果說江南古鎮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那麼一座隱在山林的西北古剎則使人心生禪意。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北武當廟,北靠羣山,南望平川,這樣的地理位置,遠離了城市的喧鬧,獨享着山的空曠與幽靜。關於北武當廟名字的由來很多人以爲與湖北武當廟有着某種密切聯繫,或者是它的分支,這是人們不明的混淆。其實,在這裏北武當的廟名,“武”指真武大帝,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當”是“在”的含義。“武當”,就是真武大帝之所在。爲了區別名聞天下的湖北均縣武當廟,加之此廟又在我國西北地區,因而在武當廟前加了一箇“北”字,稱之爲北武當廟。北武當廟又稱壽佛寺,素有“山林古剎,西夏名蘭”之謂,以佛爲主,佛、道、儒合一,是這座古寺的一大特點,這個歷史進程中不斷髮展兼併融合的佛家寺院,一直隱蔽在山林中熠熠生輝。

據《新建北武當廟碑》記載:北武當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洪廣營三寶居士鄭惠及寧夏鎮城周兆熊等人協力捐資募款,在一座小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後又幾經擴建: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在無量殿後建大殿無楹;嘉慶初建配殿;嘉慶十四年(1809年)于山門前置立石獅一對;嘉慶十六年(1811年)於前殿建立拱門三楹。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僧人廣煜修學北京潭柘寺,經潭柘寺方丈引見,敬請常來潭柘寺進香的慈禧太后爲武當廟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白絹條幅。自此,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左宗棠等人也曾爲之親筆題字作畫,使之聲譽大振,遠近聞名。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爲廟會期,各地前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關於這座寺廟的建立,民間還有這樣一箇傳說:康熙己巳年,石嘴山的戍邊士兵,每夜都在山麓巡邏,常常聽到“背上我”的呼叫聲。一天夜裏,士兵們聽到呼叫後,隨口答應,頓時,一箇士兵的背上就出現了一箇人,只好把他揹走。並問背上的人家住何處,姓氏名誰,爲何半夜三更一箇人在這裏?但始終未聽到背後的人回答。背出數里地,感覺越背越重,最後走不動了。士兵怒氣衝衝地說:“你是石頭人呀!怎麼不說話。”語聲未落,背上的人落地。士兵點着火把一看,原來是一尊無量壽佛石像。恰好此處山側有一箇巖洞,他就把佛像放置在巖洞中。到了癸末年,平羅清軍駐守官兵在賀蘭山圍獵,突然看見祥雲瑞氣,籠罩羣峯,還隱約聽到兵器碰撞聲和馬蹄噪雜聲,大家覺得奇怪,就分頭在山林深處覓尋,終於在山洞中又發現這尊無量壽佛像就把它揹回來,行至黑墩塔,越來越重背不動了。當時,有位善行居士提議,此處土地平坦寬闊,可以在這裏修建一座寺廟,安置無量壽佛像,但由於沒有水,無法施工。於是,人們就默默地祈禱,求-顯靈相助。祈禱片刻,土地溼潤,往下挖掘,地下立刻果然湧出一股噴泉,泉水清澈甘甜。於是就在這裏搭棚往下破土動工,用山上的石頭壘砌牆基,用黃土夯築牆建造寺廟。從此周圍幾百裏的善男信女到武當廟燒香拜佛,球神靈保佑,使則獲利香火旺盛不斷。

如今,北武當廟作爲佛家聖地和旅遊景區,以其幽靜素雅的環境吸引衆多遊客光顧。當人們站在山下遠望,北武當廟背羣山掩在霧氣裏,半山腰處,一箇巨大的“佛”字,讓人心生敬意,攀至山巔,雙眼微閉清風拂過飄飄然然,塵世雜亂隨風而去,這是城市喧鬧中無法找到的清靜感覺。這裏山勢逶迤,北武當廟建築佈局水平中慢慢展開,若隱若現的規則變化,彰顯一種舒展開闊的境界,因而在三面羣山中脫穎而出。有數株逾百年的老樹蒼勁挺拔,依廟而立。整座廟宇背北面南,呈一箇大的長方形。從南往北,依次爲前山門樓、靈宮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其中大佛殿前一座五層的多寶塔,高達二十米,磚砌的樓閣式樣,四壁門洞山軒,使塔身形成許多梭角,其結構與銀川市的海寶塔十分相似,但比海寶塔矮小,不失古樸壯觀。整個寺院建築羣高低錯落,前後有序,莊重威嚴,結構緊湊,佈局合理。置身其間,亭閣風鈴叮噹作響,韻味流暢,令人頓覺空靈。廟內諸塑像各有形態,栩栩如生。佛殿四壁,繪有生動逼真的飛天人物、護法諸神等壁畫,形態莊嚴逼真。在這裏,古剎的格局與羣山險峯互爲點綴、互爲風景。加之,山上經常雲蒸霧繞,令廟宇更顯幾分天作之合的氣蘊與靈氣。走近北武當廟,會陶醉於廟于山相得益彰,入眼是一山一廟的風景,留心的則是晨鐘暮鼓餘音外的人生禪意。

大武口森林公園

大武口森林公園佔地2萬餘畝,是石嘴山市人民經過多年綠化,在戈壁灘上建成的人工生態林區。是石嘴山西部的綠色屏障、天然氧吧、城市之肺。現有遊憩娛樂區、紅葉觀賞區、亞熱帶植物館等13個功能區,和名人紀念林、中日友好林,青年志願林等主題林區,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區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景觀林木爲主題,喬木和植被爲補充,亭臺軒榭和園林小品爲點綴,層林錯落、風情獨具的塞外園林體系,並逐步形成西北最大的紅葉林觀賞旅遊景區。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視察森林公園,對這一綠化戈壁荒灘,再造秀美山川的壯舉給予了很高的讚譽。

如今,大武口森林公園山水相依,亭臺相諧。每到春天來臨,這裏遊人如織,清雅幽靜;夏天,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是人們休憩、娛樂的場所;秋天,紅葉流丹、鳥語花香;冬天,冰雪如玉,雄渾多嬌。四季流動的風景中到處都瀰漫着蓬勃而幽雅的氣息。

歸德溝

歸德溝是賀蘭山內一條原始的山溝。歸德溝內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長城烽火臺景區、古巖畫羣保護區、鑽洞溝自然風景區、沙窯田園景區、芨芨灘山水泉。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是賀蘭山的一大美景奇觀。尤其是鑽洞溝自然風景區內的各種景點別具一格,有“仙鶴峯”、“望夕峯”、“古三峯”、“七仙潭”、“龍頭鑽官橋”、“拉一把坡”、“-峯”、“灰鶴窩”、“仙人洞”、“神色潭”、“七棵柏”、“雙乳峯”等景點,還有各種美麗的傳說、清冽可口的山泉水。

賀蘭谷

賀蘭谷,又稱韭菜溝,位於武當廟北側,爲賀蘭山的一條原始山溝峽谷,全長10公里,四面環山,清涼幽靜,水草豐美,秀色可餐。峽谷中的“情侶峯”、“天門洞開”、“山神巡遊”、“力士探險”…天然絕成,美不勝收,讓人恍惚置身於張家界的天子山,又彷彿信步於金鞭溪。溝內蜿蜒着一條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泠泠作響,爲天然礦泉,甘爽宜人。韭菜溝的軍事位置,彌足珍貴。一是明代的軍事家爲抵禦敵人的侵略,曾在山巒重疊海拔1500多米高的山頂上,修建了一段長約2000米的長城。本世紀中葉,因當代軍事國防的需要,賀蘭山中的韭菜溝中,又建造了許多軍事防禦工程,這山裏、山上的軍事體系愈加濃重了韭菜溝撲朔迷離的氛圍,對人們的尋幽獵奇又形成了一箇新的0。

賀蘭山生態博物館

賀蘭山生態博物館位於賀蘭山腹地,大武口小渠子溝內,此處有一株發現於1994年的小渠子溝古樹化石,它長18米,爲2億多年前的古植物,屬臺木,出露地面約8米,外觀保存完好,是我國迄今發現炭化度最高、最大的古樹化石,也是寧夏現存最大、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古樹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爲更好的保護該化石,也爲了打造全市青少年自然科學教育基地。大武口區政府出資建設賀蘭山生態博物館。

賀蘭山生態博物館整體外觀造型設計獨特,內涵深邃厚重。通體石紋(冰裂紋)飾面,頂部沿口爲傳統的城牆垛口,北部山體東西兩側採用假山塑石相鏈,使之於周邊山體渾然一體。主體建築分三個立體紋石層面,似三體石書籍,正面中間是一箇巨大的仿樹漢字“石”的造型,整個造型表現爲漢字“石、口(嘴)、山”和英文字母‘V’,取意“石嘴山好”!該項目工程爲二層框架結構,建築面積680平方米,分生態展廳、古化石展廳和地貌探奇區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