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廟灣古城旅遊攻略

廟灣古城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廟灣古城位於江蘇阜寧射陽河入海口,負海依湖,岡脈蟠結,形勢雄壯。明朝後期,倭寇經常來犯,燒殺搶淫,掠奪民財,無惡不作。廟灣首當其衝,百姓深受其害。廟灣古城爲防倭寇入侵騷擾,保證地方安寧,明萬曆23年,漕撫李戴始依原任巡撫唐順之舊畫基址,發動民衆,跨運鹽河修築城池。城周長725丈5尺,東西徑220丈,南北徑110丈,高1丈6尺,址厚1尺。設5個城門,東門叫觀海門,大南門叫迎薰門,小南門叫靖淮門,北門叫拱辰門。各門都有城樓,城上有5個敵臺,雉堞1865垛。整個城池呈扁圓型,東西寬,南北窄,總面積約0.465平方公里。城內有縣署、捕廳署、守備署、遊擊署、鹽倉、學署、書院考舍、天帝廟、城隍廟、觀音閣、送子庵、小穀場、中市樓等機構和建築。運鹽河是護城河。它引射陽湖水北行,經通濟橋(即今三官殿橋),一支穿南水關入城,繞學宮、會文渠,由城隍廟左出北水關,又由北水關分支流西行至戴家汪。南水關一支向東環城北轉,與北水關之水合流於西水關外。通濟橋、真武廟(今興國寺)、文昌宮、觀音廟、天齊廟、呂祖殿等盡在城外。城池建成後,官府派兵設防,加強了望,發現敵情,及時報警,做好防範禦敵準備,對保護地方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後,廟灣城池歷經滄桑,又因兵亂、大水、地震等原因,常常樓傾垣圮,損壞嚴重,其間亦維修過多次。據《阜寧縣誌》(民國二十一年本)載:城池竣工後,“截止50年而城圮,城樓亦經焚燬。清順治13年,海防同知鹹大猷重修。18年,海防同知張行生與典史陸應祥捐修東門城樓。康熙7年地震,嗣又屢經大水,樓傾垣圮。雍正10年立縣,即以鎮城爲治所。乾隆4年,知縣王連壁請帑銀14843兩8線6分7釐2毫2絲,大加修築,明年竣工,城樓估銀2354兩8錢9分5釐7毫。乾隆12年6月,知縣方勵謙領修,明年工竣。道光29年,知縣顧思堯取贖鍰重修小南門城樓,其殘缺待補者尚多。同治元年,西捻入城,雖速去,而城垣益頹,東西北三門亦傾廢幾盡。知縣崔繩祖勸捐修建,城垣一新。並重建北門城樓,於東、西二門上造敵樓,環以雉堞;又於北門外設吊橋,有警,則立撤橋板,以資扼守,明年告竣。13年,知縣沈國翰關樞先後勸捐,重建大南門城樓。光緒6年,知縣藍採錦主修北門城樓,東北隅子城上舊有望海樓,明代備倭,用以望遠。倭患既平,樓亦遂廢,其迎薰門之中市樓亦作麗譙之遺。

民國12年(1923年),由於城池損壞嚴重,知縣吳本鈞與當地紳民共議,決定將其拆除,在原城址上修築環城馬路,所拆城磚作價出售,用售磚款建東、西圍門敵樓和西圍門三間營房。由此,城池基本上被拆光,只剩下北面及南門城樓。六年後,又複議拆除南門城樓,當地民衆強烈要求保存這些古蹟,此事也就作罷。

廟灣城池歷經327年,雖早已成爲過去,但她的痕跡至今猶在。南門外的真武廟暮鼓晨鐘,每天吸引着衆多的遊人。通濟橋橫跨運鹽河上,2000年被拆除,文物遭此厄運,人們扼腕長嘆,頗多議論,唯有那古代建築的風貌還清晰地留在今人們的腦海中。城南、城北的街道人們仍稱南門街和北門街。北邊的護城河在幾年前被填建成城中公園。這些古代遺蹟,是歷史的見證,她勾勒出巍巍古城的大致輪廊,折射出廟灣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當地人民反抗異族入侵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廟灣古城復建是江蘇阜寧縣2010年重點政府工程實施項目之一,佔地面積21畝,建築面積6908平方米。按古典園林建築風格,古色古香、集觀光、休閒、旅遊一體,現已成爲阜寧重要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