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綏德文化廣場旅遊攻略

綏德文化廣場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耿永飛仔

陝北不僅是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鑲嵌於陝北文化富集地的綏德,在縣城中心位置修建了文化廣場,展示綏德文化之渾厚底蘊和蓬勃朝氣。

矗立於廣場中心以石雕匠人爲主體的勞動人民羣聚雕像,被著名畫家、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命名爲基石,並親筆題寫立碑。此“基石”二字恰好精準無誤地道出了勞動人民是江山社稷的根基;道出了勞動人民是綏德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道出了石雕文化是綏德民間文化的根脈。此作品將劉文西畫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抽離,經過清華大學美術系的再創作,第一次把劉文西的黃土畫變爲雕塑作品,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全國罕見,在陝西僅有。此雕塑生動刻畫了綏德農民的具體形象,背石頭的、打石頭的、出面子的石頭匠人,背穀穗的農家婦女等栩栩如生,細細打量,他們正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勤勞的、智慧的、負重的、不屈的、樂觀的勞動人民。父輩們赤腳踏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艱辛艱難,皮膚黝黑,皺紋爬上額頭,但他們從容淡定,平靜安心,悠然自得。雕像中有幾個孩子,孩子的出場勾勒成一幅活靈活現的陝北生活場景圖,亦暗示着石雕文化,陝北文化,生生不息,朝氣蓬勃。此組羣聚雕像更是整個文化廣場的靈魂作品,亦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廣場的外側,間隔立有7塊標語展示牌,中國紅套色,分外顯眼。每塊展示牌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條標語,14條標語從政治高度、文化深度、歷史厚度詮釋人文綏德的深邃內涵,標語中同時含有規勸類箴言。簡單的話語,引人深思,促人前進。

高屋建瓴的政治引導。“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領袖張載爲後世留下“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這寶貴的精神遺產,天地即天下,包括自然界、人和人類社會,立心也就是立天理,民生指民衆,命即民衆的命運,爲民生立命便是爲民衆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穿越綿長亙古,一路充實一路嚴謹,引導綏德人民走出燦爛前程。綏德縣委縣政府更是將此作爲自身的從政座右銘,把老百姓當作天,把老百姓當作地,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得重要到勝過天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幹部的作風建設提出斬釘截鐵的要求,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明確務實的工作作風,不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要行“踏石”之舉、要務“抓鐵”之實、要增“留印”之智、要見“有痕”之效。告勉綏德的黨員幹部要身體力行,讓“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僅成爲“規定動作”,而且成爲一種“工作常態”;“中國夢•綏德夢•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響徹中華大地,亦縈繞於每個中國人的心間,並將其作爲奮鬥的目標。綏德人民將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相融合,如是溪流匯入大海,凝聚中國力量,同心共築幸福夢想。

異彩紛呈的文化特產。“中國五鄉:石雕、民歌、嗩吶、秧歌、剪紙”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9年以來,綏德相繼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秧歌之鄉”“嗩吶之鄉”“民歌之鄉”“石雕之鄉”和“剪紙之鄉”,成爲全國唯一擁有五項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文化縣。地域猶似生命,文化便如這個生命的品質和性情,綏德的石雕文化就是一條體魄硬朗、品性敦厚,心志堅韌、底氣旺盛,後勁充足,終究會將苦日子過得殷實的漢子。過去的陝北十年九旱,綏德民歌始終是苦難生活的調味品,人們把心酸苦澀咽肚裏,把自信樂觀唱嘴邊,用山曲去消除愁腸,寄小調來緩解悲傷。那苦中帶樂的腔,唱中帶哭的調,酸中帶甜的詞,豪中帶野的味,把綏德兒女的豁達、直率、質樸、粗獷和熱情全都表達了出來。綏德嗩吶高吭嘹亮,粗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樂聲,與陝北人獨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有着心靈的共鳴,嗩吶音樂與綏德人的生活、生命相融合,一曲曲嗩吶聲是綏德人對宇宙的認識、人生的感悟的一種凝聚與昇華,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樂或悲或憂的表白。陝北是苦焦的,但從來不缺乏浪漫,綏德秧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宣泄情感的優美形式,羣舞羣蹈似彩龍歡騰,又如金蛇狂舞,將綏德人自信、樂觀、豪邁的精氣神抖擻綻放。綏德剪紙是千百年來鮮活在黃土高坡上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葩,是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內容豐富、造型奇巧、寓意深刻,將綏德文化的深厚內涵寄情薄紙,謳歌生命。文化廣場作爲展示綏德文化的一箇窗口,首次將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五鄉”的表述響亮提出,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詮釋綏德文化、展示綏德文化、弘揚綏德文化。

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秦漢名邦,蘄王故里”綏德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守護中原的邊關要塞。秦時置上郡,始皇曾派扶蘇、蒙恬率數萬大軍駐守,如今扶蘇蒙恬的忠骨仍遺留綏德,墓冢被往來的虔誠之士謁拜。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駐紮於綏德抗擊匈奴,綏德境內至今留有李廣寨遺址。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武帝巡邊都曾路過綏德,康熙皇帝出巡北方途經綏德時御題“秦漢名邦”。在綏出土了大量的漢畫像石,其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漢時陝北的衣食住行生活場景,傳神鵰刻了漢人風骨。如今已修建竣工的綏德漢畫像石館,氣魄雄偉,古意悠然,爲保護漢畫像石,弘揚漢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宋名將韓世忠出生於綏德,忠勇無畏,一生-,叱吒疆場,爲保衛南宋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又俠骨柔情,愛兵如子,頂天立地,是綏德漢的傑出代表。綏德是一座歷史厚重的城市,綏德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城市;“天下名州,人文綏德”清道光二十八年,綏德知州江士鬆手書“天下名州”四個大字,摩刻於綏德古城原西門洞外的石壁上。天下名州作爲綏德的美譽名滿神州大地;“紅色沃土,革命搖籃”綏德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綏德孕育培養了無數革命英雄。在李子洲等人的倡議下,陝西省第四師範學校成立,後更名爲綏德師範,李子洲還在這裏建立了陝北的第一個中共黨團組織,綏德漢李子洲因此被毛主席稱爲“陝北共產黨的奠基人”。綏德師範作爲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陝北革命的活動中心,爲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組織、軍事和羣衆基礎,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共和國黨政軍幹部。抗戰爆發後,中央軍委在綏德設立警備區司令部,抗擊了日寇西渡黃河,保衛了延安。抗戰時期,抗日軍政大學搬遷至綏德達三年之久。解放戰爭時期,綏德作爲延安的總後方,爲延安革命根據地和中國革命培養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頂天立地綏德漢”韓世忠、李子洲等鐵骨錚錚綏德漢,個人魅力突顯着綏德地域個性,張揚着綏德人文內涵。

諄諄告勉的行爲規範。“上善若水,大愛綏德”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綏德厚重黃土地的包容哺育之大愛,恰如流水,滋潤萬物;“以德爲本,和諧綏德”綏德因“綏民以德”而得名,德即爲人爲政之根本,綏德的領導幹部引導民衆百姓以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養爲做人做事之原則,創建出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綏德,政通人和,綏德之百業俱興。“同頂一片藍天,共護一方水土”民衆的幸福,必須有環境保護首當其衝的保駕護航。綏德之清澈藍天,青山碧水是綏德人民賴以生存生活的舒適空間,保護與守護是口號,更是行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中的節儉警語,提醒着物質不斷豐裕的今天,我們更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節儉該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文化綏德,幸福家園”綏德人民有着約定俗成的生存哲學,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是世世代代綏德人民集體智慧的提煉,爲文化綏德注入鮮活生命力,愛之無處不在,綏德就是幸福家園。

這些標語,聽起來可親,讀起來可敬,上通天理,下達人文。無不彰顯着綏德形象、綏德氣度、綏德精神。

廣場落成之初,恰逢國慶佳節,文化廣場舉辦了盛大的民間文化藝術展,以“文化綏德,幸福家園”爲主題,展出書法、攝影、美術、石雕、泥塑、剪紙、刺繡、木雕近千件作品,所有作品皆爲綏德本地藝術家的心血。書法作品龍蛇飛動、骨力筋勁,令人歎爲觀止。攝影作品捕捉了綏德人民的生活百態,盡現了綏德民俗風情,留住了塞上古城最美的瞬間。石雕作品技藝精巧、風格各異,按照陝北九曲燈場的陣型排列部署,匠心獨具。泥塑作品形態可掬,惟妙惟肖。剪紙作品線條冼練誇張,美感顯明,頗有神韻;美術作品中有意境深遠的國畫,色彩豐富的油畫,且有傳神寫意的中國傳統人物畫。傳統手工刺繡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繡品精細而大氣。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渾然天成。此次活動,歷時之長,展品之豐富,讓綏德本地及外來民衆享受了別開生面的本土文化盛宴。這樣的活動,相信文化廣場將會經常舉行,爲弘揚綏德文化不斷地獻新功。

文化廣場所呈現的文化質感,亦或只是綏德文化的冰山一角,賞之鑑之只如管中窺豹,僅可領略一二,但重要的是,文化廣場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頭,我們順着手指頭指出的方向,可以看到大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