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荔波古鎮旅遊攻略

荔波古鎮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荔波古鎮民族文化旅遊綜合體是清·乾隆年間百年荔波石城歷史再現,佔地面積1099畝,投資32億,建築面積約爲100萬㎡,分五期六年建成。是一箇融中國古典建築、園林藝術、貴州荔波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展演爲一體的,集旅遊、運動、商務、休閒娛樂、商業及配套住宅於一身,涵蓋喫、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的民族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

荔波古鎮旅遊資源豐富。主要分爲景觀資源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景觀資源主要有如下幾個:

布依族圖騰柱:布依族聚居在雲貴高原,這裏山清水秀,風光綺麗,人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並盛行圖騰崇拜,認爲萬物皆有靈。布依族的傳說中,認爲人的誕生是因爲女祖先偶然感受到某種動植物的靈氣,故將龍、竹、牛、魚等常見動植物假定爲祖先加以膜拜。牛是力量的象徵,龍和魚盤旋於楠竹之上精美異常步步高昇,象徵着布依族人民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牛王道情:牛在人們的生產勞動中必不可少,它也是布依族人心目中的神。傳說中,布依族人的祖先因乾旱逃難,口渴難耐時,突然發現一頭神牛點頭擺尾向一座山坳走去,人們跟隨其走到山間,發現泉水淙淙,流淌不絕,因此得救。同時,在布依族人心中,牛還是一種強大力量的象徵,因此,族民對牛十分敬重。爲感謝神牛的救民之恩,布依族先祖將每年四月初八定爲“牛王節”,這一天人們用楓香葉給牛洗澡,並做花糯米飯喂牛喫。

溪澗魚影:魚是布依族圖騰之一,布依族常年聚居於江河流域,崇山峻嶺,天災食物匱乏時就喫魚爲生,他們認爲魚是上天賜予他們的靈物,每逢過節,要用面捏成花魚,放在神龕上祭奠。

園林景觀:荔波古鎮內有大量蘇州園林式的景觀,小橋流水、亭臺軒榭遍佈整個荔波古鎮內部。

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水族馬尾繡: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爲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的製作過程繁瑣複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並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馬尾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家記憶館:館內陳列數百件水家老文物、老圖片及老工藝,是水家重要民俗事象及傳承變化的真實呈現,反映了水家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濃縮了水家豐富多彩的歷史文明,是水家代表性民風民俗的一箇縮影。

神祕燒蛋:燒蛋是一種古老的少數民族去病、除邪的方式。燒蛋能驅災、除邪、去病,一些看起來面黃肌瘦、覺得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茶飯不思、又明顯感覺不出是哪疼痛的患者、或在什麼地方受驚落魄、感染蠱毒、招惹邪氣、惡夢驚擾、夜不能眠、小孩夜啼等。燒蛋在科學上雖無定論,卻因其治病、除邪較爲靈驗,屢見奇效,古往今來伸手廣大羣衆追捧信奉,因此求助者絡繹不絕。

苗族刺繡:苗族刺繡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刺繡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苗族刺繡圖案色調多種多樣,松桃地區以花、鳥、蟲、魚爲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爲素淨。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的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雲裁月,苗女巧奪天工”。古藏衣上刺繡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還與苗族一箇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蝴蝶媽媽相關。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媽媽、大宇鶺鳥是苗族的始祖,是創業者,把這些蝴蝶、鳥紋繡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這些圖案還有明顯的陰陽結合、創造生命的寓意。表達了苗族祖先對自然、宇宙、對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認識。

少數民族文化壁畫:荔波古鎮內許多建築的牆上的都刻畫着荔波當地少數名族的文化故事。例如“布依十三坊”,“布依十三坊”是布依人塵封已久的文化記憶,包括刺繡坊、豆腐坊、剪紙坊、木雕坊、釀酒坊、書畫坊、水磨坊、油榨坊、織布坊、製茶坊、製陶坊、製衣坊、竹編坊。

用時參考

2-3小時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位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玉屏鎮南門壩上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