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區永定牛牯撲紅色旅遊景區旅遊攻略

永定牛牯撲紅色旅遊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牛牯撲,村莊名,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岐嶺鄉西北,著名的老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朱德、粟裕、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生活、戰鬥過,素有“閩西小井岡山”之稱。

929年8月21日,毛澤東偕夫人賀子珍,在紅四軍粟裕支隊的護衛下祕密來到牛牯撲村,一邊養病,一邊訪貧問苦,指導永定地區的土地革命鬥爭。

由於蔣介石發動“三省會剿”,國民黨“清剿”部隊配合金豐民團分數次“圍剿”牛牯撲。爲了毛澤東的安全,中共永定縣委決定將毛澤東從牛牯撲的“華興樓”轉移到青山下竹寮。因爲牛牯撲所在的山地曾經又叫“饒豐山”,毛澤東風趣地稱竹寮爲“饒豐書房”,並在書房內繼續指導閩西、永定的土地革命鬥爭。

1929年9月17日,當地反動民團突然向牛牯撲撲來。山峭路陡,瘧疾纏身的毛澤東無法行走,擔架也派不上用場,牛牯撲村民陳添裕背起魁梧的毛澤東,倒穿草鞋,一步一移地往數里遠的雨頂坪轉移。結果,敵人沿着鞋印一路追下去,越走越遠,毛澤東終於擺脫了危險。後來,敵人惱羞成怒一把火將牛牯撲的“華興樓”燒燬。

1955年,由政府撥款,當地羣衆在當年被國民黨反動派燒燬的牛牯撲華興樓遺址興建“毛主席紀念亭”。該亭土木結構,佔地300多平方米,二層抬梁式構架,樓上四面有迴廊,正面上 書“毛主席紀念亭”字樣。

1981年3月12日,毛主席紀念亭被公佈爲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亭內陳列了有關圖片等文物,對遊人開放。同時,在牛牯撲東側1.5公里的青山下,按“饒豐書房”原樣搭建了一座竹寮,供人們瞻仰。

改革開放後,牛牯撲的居民陸續搬遷到山外岐嶺鄉的下山、橋子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