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碧口古鎮旅遊攻略

碧口古鎮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千年古鎮—碧口

碧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羣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裏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爲水上“絲綢之路”,商船列隊,搏擊驚濤駭浪,號子聲聲震峽谷,縴夫肩上的纖繩勾通了甘、青與巴蜀的聯繫。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馮家溝只有十幾家茅舍。當時。四川來甘肅的舟輯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行店,後遷至肖家壩的旋灘,乾隆初年遷至碧口。至此,碧口成爲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藥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藥材行棧40多家,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爲甘肅四大重鎮之一,有“小上海”之稱。隨着水運業的日益興旺,碧口古鎮繁華至極,各地客商紛紛解囊建館修宮,一時間工商船幫會館林立,成爲商鎮發達的象徵。江西會館三元宮、四川會館川主宮、陝西會館忠義宮、船幫之所魯班廟等,各具風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以供奉鎮江龍王爲主的紫雲宮,爲船幫會館,俗稱王爺廟,歷時六十載建成,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經兩次修茸,此廟富麗堂皇,宏偉壯麗,爲鄰近諸省少有。同時帶建有不少廟宇,如紅廟子、南山寺、土地廟、響浪寺等。

民國初年,碧口街居民500餘戶,2000多人,除本地十幾戶張姓農民外,餘者皆爲外來商族。每日來碧馱運騾馬100多匹,肩挑揹負及來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鄰農村來趕集交易者尤多,市場喧嚷繁榮,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額達八九萬元。碧口可謂萬商雲集,遂成爲甘肅四大名鎮之冠。民國年間,碧口陸續增設了菸酒營業稅局、直接稅局、特稅局、海關稅局等稅收機關。抗日戰爭後期部分海關淪陷,藥材出口滯銷,經營藥材的商家改營大煙生意,碧口至此大煙生意交易躍居全省首位。年稅收曾多達兩萬多銀元,佔全省稅收的一半以上。民國十六年(1927年),碧口統捐局達七萬六千元(銀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徵地價稅六萬六千多元,碧口經濟之繁榮由此略見一斑。民國後建碧口公園,其內有園亭樓廓、動物園、抗日樓、書畫院、城隍廟、文廟等,可見古鎮歷史的繁榮。清代有詩《碧峪鎮登紫雲宮樓》爲證:紫雲樓閣最高層,遙眺關河遠是增。山勢千重盤隴蜀,江聲一氣赴嘉陵。川原形勢仍古今,人數代遷感廢興。今日皇圖垂鞏固,須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園,大禮堂門口有一聯雲:碧山巍峨緊關秦嶺千重鎖,白水洶湧衝破江河萬里濤。

信息來源:甘肅文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