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襄城乾明寺旅遊攻略

襄城乾明寺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經國務院覈定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故名“乾明寺。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幾經擴建,佔地數百畝,佈局嚴整,氣勢礦業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臨古道,當冀盛時,內外銀杏古柏參天,鬱鬱蔥蔥:高閣重樓,鱗次櫛比,金碧輝煌,自山麓直抵峯巔:寺內鐘聲悠悠,香菸嫋嫋,僧衆濟濟:歷代文人墨客遊至此方,無不肅然起敬,多有題詠:還有神奇的“乾明曉鍾”,能夠不敲自鳴.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寺內有以風箏爲主題的古剎廟會,遊客雲集,或踏青賞春,或競放風箏,熱鬧非凡,其樂融融。

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創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主體建築佔地15萬平方米,被譽爲“中州第一禪林”。現存建築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建築多爲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蹟。山門外照壁爲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長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磚浮雕,正面爲黃帝採銅圖,背面爲聖迷徑圖,造形古雅,生動質樸。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襄城縣城南三里許,坐首山而向汝水,西臨國道,風景秀麗,交通便利。始建於隋初,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隋朝國師天台宗智者大師是本寺之開山祖師,本寺隋文帝封地三千多畝。有碑文記載,該寺南至首山頂,北到汝河岸,西到關爺廟溝,東到姚莊南北路。主體建築面積一百五十餘畝,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間,連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間。九重殿閣金碧輝煌,綿延三里有餘。

山門前有牌坊三道,頭道位於現賈樓村東北,爲青石結構,四柱三門,中高邊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闊三丈,額書《佛壇勝地》,前有石獅一對高兩米,後有石塔兩座,高九米圍八米,有林蔭大道十米直通山門。二道位於賈樓東南,高三丈三結構同上,上 書《正法久住》,山門外有照壁一座,紅石爲基,青磚爲體,正現《黃帝採銅圖》,背有《七聖迷山徑》,其雕刻別緻、造型精美、線條流暢、人物景觀栩栩如生,被譽爲天下第一壁,山門外哼哈二將八尺有餘,莊嚴魁梧使人敬畏,山門上三個大字《乾明寺》爲隋煬帝親書,山門內有天王寶殿一座,額書《中州第一禪林》,左右鐘鼓二樓相應而立,高八米闊五米,上懸盈噸自鳴鐘,現留古詩十餘首,《乾明曉鍾》爲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藍殿、地藏殿對應而立。

院中有琉璃寶塔兩座,高九米闊兩米,光芒四射,鮮豔奪目。又青石塔兩座,高五米闊一米半。後有大雄寶殿一座,闊五間進深三丈三,爲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築,其殿雕樑畫棟、壁畫盈牆爲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層見梵宮。殿後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羅漢殿,其建築獨特爲省之僅有,中供釋迦文佛,東西十八羅漢。

另外,乾有甘羅、坤有韓信、艮有羅成、巽有周瑜,爲中華四大少年護法神,四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殿後五間彌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闊六尺、重千斤彌勒銅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歷代書法名家之墨寶。中院分東西兩個,西院正殿五間,奉西方三聖,爲香檀木精雕而成,顯得莊嚴吉祥,讓人一看便恭敬瞻禮、起念參拜。兩廂左有戒堂、右有禪堂。東院方丈閣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傳道之所。

後邊走上三十三層臺階是千佛閣,高闊五丈有餘,中供千手觀音,乃是千年銀杏就勢精雕而成,詩曰:“法身俊秀天生樹,寶座峻曾地湧蓮。”被人譽爲大樹觀音,世所少見。千佛閣後是祖師殿,此殿五間,中供龍樹菩薩和慧思慧文大師,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師和本寺歷代祖師,背後有倒坐觀音一尊。殿後有一片紫竹林約二畝許,四季常青,高風亮節,林邊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涼,沁人心脾。

後有南天門,過天門拾階而上,是仙人亭,過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闊二丈,深十餘丈,另有拐洞六個,形狀各異,洞中應有之物皆是紅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詩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藝開日月,林寶擁煙霞。”此洞是慧思祖師早年避難和歷代祖師閉關之所。

到山頂便是文峯寶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級,高五十二米的0式建築,真是紅蓮託佛塔,百里可見,爲襄城之奇觀。塔後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間,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見底。在彌勒殿和三聖殿兩側各有大院兩個,每院各有房二百餘間,左叫十方院,右爲居士林。

十方院之西南有塔林,樹塔三百六十五座,造型各異、錯落有至,應天地之靈氣,顯浮屠之精華,爲中華第一塔林。當其盛時,內外銀杏古柏參天,蓊蔚鬱蔥;寺內鐘聲悠悠,僧衆濟濟,香客雲集;每逢朔望十七處殿閣同時上殿,可謂梵音嘹亮,萬姓來朝。

在千年曆史中,乾明幾經興廢,特別是在-中更是讓人心痛。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襄城縣委縣政府領導對古剎的發展極爲重視,從市裏要專款新修了柏油馬路,建起了莊嚴古樸的山門。把發展景區建設列入以事日程,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訂了宏偉發展藍圖。並得到了省佛教協會重視,派剛圓法師任寺內主持,弘揚正法。特別是自剛圓法師到任以來,寺院的發展建設上了一箇新的臺階。新建居士住房數間,裝修了三聖殿、彌勒殿,修繕了方丈閣及寮房三十多間,所有原圍牆進行了修整及加高,對寺內道路進行鋪設及修整,拆除和清理了垃圾建築,栽種松柏千餘株,各種花卉兩百多平方米。請回高檔佛像六尊,特製大寶鼎一現在整個寺院煥然一新。新一屆縣委領導班子對乾明寺的發展前景更是信心百倍,計劃在寺前至南環路修建一條寬二十五米的商業大道,寺前建一大停車場,擬將寺內所有古建築、塔林、千佛閣、仙人洞、文峯塔等一一進行修復,並將整個首山全部綠化,不久的將來遊人到此會再現七聖迷首山仙竟。並以乾明寺爲中心,使我縣的柏擰崗、太公陵、葛仙觀、老君洞、堯王城、公明洞、紫雲書院等所有人文景觀連在一起,由生態旅遊業帶動我縣經濟的全面發展,使歷史名城金襄縣重放異彩,以求更多的人認識她,熟悉她,熱愛她,建設她。

有“中州第一禪林”之稱

據《襄城縣誌》記載,乾明寺始建於唐武德年間。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禪師又在首山北麓開山重建。元初,乾明寺曾遭焚燒,多數建築被毀。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別源靠化緣募捐14年纔將乾明寺重建成功。乾明寺主體建築佔地150餘畝,自北向南有照壁、山門、天王殿、中佛殿、彌勒殿等,後院建築有三佛殿、左右禪堂、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來的乾明寺西側有磚塔370餘座,錯落有致,相映生輝,可以和少林寺塔林相媲美,後因多種歷史原因,磚塔被毀。乾明寺古建築羣造型古樸,在建築上多因襲古制,有很強的地方特點,爲研究中原地方建築提供了重要資料。在天王殿正面門楣上有一塊青石匾,上 書“中州第一禪林”。據說,當年乾明寺興盛時僧徒衆多,從山腳直抵中峯,殿堂鱗次櫛比,磚塔林立,煙火繚繞,鐘鼓魚磬之聲不絕於耳,其規模在中原地區最大,所以就有了“中州第一禪林”之譽。中佛殿是乾明寺現存最早的建築,也是該寺的主體建築,面闊、進深均爲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其內部樑架和內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築的特點,造型古樸。

縣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鐘一口(今無存),圍可四抱。相傳每至天色破曉,不擊自鳴,聲聞數里。南山佳氣藹氤氬,蕭寺疏鍾隔岸聞,一擊喚回滄海日,數聲敲破碧雲天。

音傳小殿星初落,響徹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殘夢覺,滿窗梅月亂紛紛。

乾明寺的照壁是我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爲《黃帝首山採銅圖》,記載了“黃帝採首山之銅,鑄九鼎以定天下”的傳說。照壁的背面爲《七聖迷徑圖》,記載了“軒轅帝與方明、昌寓、張若、詡朋、昆閽、滑稽七位聖賢,前去具茨山拜見聖賢大隗,問計安天下”的傳說。照壁磚雕精細,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做工精緻,保存完整,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對研究明代建築裝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關於《七聖迷徑圖》,襄城縣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孫曉寧講述了這樣一箇故事:軒轅帝等七位聖賢前去拜見隱士大隗,途經襄城縣七里店鄉時,七聖賢皆迷失方向,在路上見到一位牧童在玩泥,用泥壘出城池的模樣。牧童擋住了去路,軒轅帝請他讓路,牧童則說:“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軒轅帝給牧童解釋說自己有要事,要去尋隱士問治理天下的計策。牧童聽後很不以爲意地說:“那有什麼了不起的,還不是像牧馬一樣,把‘害羣之馬’去掉就行了!”之後,軒轅帝沒尋找到隱士,但回想起牧童的話,頓時醒悟過來,明白牧童原來就是他要找的隱士的化身。據說七里店又被稱做“七迷店”,即與此傳說有關。如今,傳說真實與否已無從考證,但“治國安天下”要“去掉害羣之馬”的說法流傳開來。正是有了這些被人們認同的樸素情感,傳說才具有了生命力,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乾明寺建築的選址很獨特,其朝向爲坐南朝北,這在全國的寺院中很少見。據記載,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原來的兩樂亭、寺後首山上文筆峯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對應,取“以高壟爲硯、汝水爲池、山塔爲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如此風景秀美而又滿溢着墨香的寶地,自然會受到文人的青睞。明代嘉靖年間,時任許州知州的邵寶曾題詩曰:“峯有煙霧澗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傾西北翻稱首,寺背東南卻號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爲郡幾參禪。題詩不盡登臨興,分付淄流莫相傳。”近年來,襄城縣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邊舉辦“風箏節”,又名“踏青節”、“首山酒會”。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帶着各式各樣的風箏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風箏大賽。對大家來說,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裏到首山乾明寺來踏青纔是最重要的。人們帶着美酒佳餚,三五成羣,席地而坐,各自拿出帶來的酒、水果和罐頭之類的下酒菜,不管相識不相識,都互斟互敬。在這裏,會會老朋友,結識新朋友,首山和乾明寺爲大家提供了傳遞友誼的平臺。據瞭解,參加“風箏節”的除了附近的村民外,還有慕名而來的外省人士,首山“風箏節”成爲當地的一項文化盛事。首山“風箏節”爲乾明寺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使古老的背影寺歷久彌新。

首山風箏會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民間爲祭祀釋迦牟尼涅槃日而舉辦的一種特殊的聚會。農曆二月十五首山風箏會興起於唐初,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農曆二月,大地回春、暖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很多人趕完廟會後,選擇一平緩坡地放風箏,漸成習俗。乾明寺廟會也就有了“首山風箏會”的雅稱。

首山風箏會會期正是楊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黃、麥苗正綠時節。人們在這一天帶着親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窪處,以石爲桌、席地圍坐,拿出隨身帶來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對着酒瓶喝酒,頗有“不醉無歸”的慷慨豪爽。人們以酒會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風箏會有很強的自發性,廟會期間,人們提着自己扎制的各種式樣的風箏來這裏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長的、短的、方的、圓的,色彩繽紛、式樣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飄飛着。最多時,首山上空能同時飛舞着千餘個風箏,觀衆數萬人之多。首山風箏會帶着濃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風箏爲主,式樣多爲龍、鳳、虎、蝴蝶等,也有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中的孫悟空、牛郎、織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製成的風箏。數百成千的風箏,相互比着高、比着奇、比着技巧,在天空飄飛,將人們的希望越帶越高。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