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北京茅盾故居旅遊攻略

北京茅盾故居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後圓恩寺衚衕,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茅盾於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爲二進四合院,佔地面積878平方米。門內影壁上鑲有-題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東廂房爲飯廳,其餘爲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後院有北房六間和西廂房兩間,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臥室。茅盾逝世後,前院開設了2個陳列室,陳列茅盾生前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共400餘件。後院正房室內保持原狀:進門一間爲起居室,北牆爲1排書櫃,書籍按其生前原樣排放。書櫥前爲單人沙發1對。室內東側臨窗放寫字檯1張。起居室東有門通往臥室,臥室內正中橫放小牀1張,牀左側案几上堆放着寫回憶錄備查的舊時期刊以及他平時收集的剪報資料和晚年閱讀的書籍。臥室的衣櫥、七鬥櫃均爲過去舊物。左側靠牆的一箇小衣櫃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讓的黑漆鏤花骨灰盒。西首北房專闢爲“茅盾文庫”,內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書。1987年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圓恩寺后街13號院範圍以內。

與黑芝麻衚衕相對,東面是後圓恩寺衚衕。進衚衕不遠,13號即茅盾故居。和這一地區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僅是一座不大的兩進四合院。今年7月恰是茅盾誕辰110週年,故居經過整修重新開放。我進入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展覽。後院的臥室、起居室、書房等,還按照先生生前的樣子佈置。茅盾解放後一直住在東四頭條203號文化部宿舍,與周揚、陽翰笙等爲鄰,1974年搬到後圓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這個小院中度過了他最後7年的歲月。茅盾北京故居大門

-茅盾於1974年12月搬入此院,直到1981年辭世。茅盾逝世後,故居闢爲陳列館對公衆開放。故居的前院開設了2個陳列室,陳列茅

盾生前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共400多件。後院正房6間,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鏤花骨灰盒。1984年5月24日,後圓恩寺13號作爲“茅盾故居”被公佈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茅盾於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爲二進四合院,佔地面積878平方米。門內影壁上鑲有-題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茅盾故居中的陳列室

理石橫匾。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東廂房爲飯廳,其餘爲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後院有北房六間和西廂房兩間,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臥室。茅盾逝世後,前院開設了2個陳列室,陳列茅盾生前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共400餘件。後院正房室內保持原狀:進門一間爲起居室,北牆爲1排書櫃,書籍按其生前原樣排放。書櫥前爲單人沙發1對。室內東側臨窗放寫字檯1張。起居室東有門通往臥室,臥室內正中橫放小牀1張,牀左側案几上堆放着寫回憶錄備查的舊時期刊以及他平時收集的剪報資料和晚年閱讀的書籍。臥室的衣櫥、七鬥櫃均爲過去舊物。左側靠牆的一箇小衣櫃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讓的黑漆鏤花骨灰盒。西首北房專闢爲“茅盾文庫”,內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書。1987年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圓恩寺后街13號院範圍以內。

茅盾於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在這裏居住。茅盾逝世後,故居闢爲陳列館。佔地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是兩進的小四合院。入門,有茅盾半身漢白玉塑像,像高83釐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有房屋15間,西廂房原是會客室和藏書室,佈置維持原狀,室內陳設爲茅盾生前所用舊物。陳列室有茅盾從青少年時代至逝世時期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以及兩冊小學時的作文(是茅盾留存於世的最早墨跡)。後院正房6間,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鏤花骨灰盒。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處,但他人生最後的日子是在後圓恩寺衚衕裏一座由兩個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宅子裏度過的。從茅盾逝世到現在僅20多年,所以他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作爲一箇對外開放的景點,這裏的遊人並不是很多。同各種類型的大型公園相比,這裏確實有些舊了,但作爲一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來說,他的故居留給後人的價值不僅僅是五塊錢的門票能夠買到的。

茅盾在這裏度過了最後的歲月後圓恩寺衚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叫交道口南三條,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又改回了"後圓恩寺衚衕"這個名字。在《北平廟宇通檢》中,曾說此處有座圓恩寺,"元至元間建,歷代屢加修葺"。多少歲月的更迭,圓恩寺早已尋不見影蹤,空留一箇名字,有心的來客還是可以從中讀出歷史的滄桑味道。很順利,記者在這衚衕的中部一眼就看見了"茅盾故居"。門外釘着三四塊牌子,有"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東城區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的,還有一塊簇新的銀灰色牌子上寫着"茅盾故居簡介"。茅盾故居的門票每人五元。茅盾先生一生在三個地方居住過。細分之下,烏鎮是他的第一故鄉,他在此出生並接受小學教育。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這裏他開始用茅盾這個名字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幻滅》。北京則是茅盾先生的第三故鄉。20世紀初他在這裏接受教育,20世紀中期開始在這裏生活居住了30多年。在北京,茅盾從一位文學創作者轉型成爲中國文化領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直到他81年的生命旅程結束。

剛解放的時候,茅盾在毛澤東和-屢次邀請之下,擔任了新中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棟三層小樓裏。後來因爲年紀大,上下樓不方便,茅盾與家人便找到了現在後圓恩寺的這一處房子。

這是一座百年老院,從院裏老屋上的兩層檐椽來看,清朝時住在這裏的至少是個四品以上的-。但因爲房子歷經民國及解放後的使用,被人改造成了更適合居住的寬敞家院。從前院到後院並沒有二進門,而是通過前院東北角一小截青磚砌的小過道進入。

建築特點

故居的後院裏屬於老房的只有北房,東西兩側的紅磚小耳房是後期加蓋的。這間北房又分四間:最西邊的那間是陪伴茅盾的小孫女住的房間,依次過來是茅盾會見自己好友的會客室,在會客室裏的沙發旁邊還有一箇白漆脫落的冰箱,冰箱的模樣奇怪得很,頂部像戴了個大帽子。後來才知

道,第一代冰箱的製冷設備是裝在冰箱頂部的。再到中部的這間房,是茅盾的臥室。一張鐵絲單人牀,漆着白漆,上面的枕頭、褥子、牀單還是茅盾逝世前的樣子。牀邊一張木桌,散放着十幾支鋼筆,一疊舊報資料,還有一盞檯燈。茅盾逝世的前幾年,由於行走不便,不能去書房寫作,一切讀寫事宜就在這張桌子前完成。"文革"後,茅盾擱筆不再寫作,直到1976年他決定提筆創作最後一部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路》。在那一盞檯燈下,老人寫道:"自知來日無多,凡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一時都如斷爛影片,呈現腦海。百感交集,又百無聊賴。"這樣的心情,其實不僅僅是茅公,任何一箇暮年之人,都會有這樣無奈的認命,或者說遺憾的滿足。最靠東邊的那間房是洗漱間,那件被兒子韋韜描繪成"補丁摞補丁"的浴衣仍舊掛在浴室的牆上,彷彿還在靜靜等着主人回來。

與後院比起來,前院有南屋、北屋、西屋、東屋,一面不落,是個標準的四合院。院的前半部分有個方形的葡萄架,老人住着的時候在架上裝了個鞦韆,時常陪孫女在這裏玩耍。現在鞦韆不見,葡萄架還在。只是春天將暖未暖,它也彷彿沒有從冬眠中醒來,顏色仍舊枯黃。院子靠後的地方是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半身雕像。

以前,前院裏住着茅盾的兒子兒媳,還有他的祕書、警衛。現在,西廂房仍舊是他的藏書房,幾千本書在五排書架上整齊地列着隊,其中一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外譯作怕已是現在的孤本了。而北房和東廂房則已成了"茅盾故居"的"第一陳列室"和"第二陳列室"。收藏着茅盾所有的文學作品,包括譯著、大量的照片與畫冊,還有茅盾用過的墨盒、茶杯等物。一隻已經停了的上海牌懷錶,仍在爲主人盡心地擔負着受觀瞻的職責。北房西側是故居辦公室,西邊藏書房的右側是一間小小的會客室,是茅盾接待不相熟的客人的地方。

在前院,除了"茅盾故居"以外,還有一箇機構在此辦公。那就是南房裏的中國茅盾研究會辦公室。中國茅盾研究會1983年成立。葉子銘、周揚、馮牧、孔羅蓀等文學界大家,都曾在南房裏濟濟一堂,共同追憶老人。現在,中國茅盾研究會的學術研究與探討仍在繼續。不過,由於這間南房的面積有限,設備也陳舊,早已不再作爲研究會的辦公、會議區室。如今,南房上着鎖,仍是會議室的擺設,幾盆一葉蘭也依舊綠得熱鬧。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衚衕13號

類型:名人故居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電話:010-64040520

開放時間:

9:00-16:00,週一休息不開放。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茅盾出生在一箇思想觀念頗爲新穎的家庭裏,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茅盾同時也是中國…… 茅盾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