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盤橐城旅遊攻略

盤橐城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盤橐城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間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 年之久的城堡遺址。班超以盤橐城爲根據地,抗擊匈奴,安扶西域,恢復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並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後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以班超雕像爲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後襯36米長、9 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牆,建有大門、古亭、石牌坊、城牆、烽火臺等建築。“盤橐城”早在公元1世紀,我國史書中即有記載。初爲疏勒國國王兜題駐蹕之地。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正是在這座城裏,擒拿了匈奴傀儡—疏勒國王兜題,擊敗匈奴勢力,安定了西域,所以亦稱之爲“班超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城毀於戰火。

盤橐城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而當時與漢同時存在的強大政權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匈奴對中原的侵擾、掠奪,使其成爲中原王朝的宿敵。作爲疏勒國行宮所在地的盤橐城同樣也在親匈奴的疏勒國王兜題的統治之下。公元73年,班超奇襲盤橐城,重開絲綢之路,從此班超在西域的威望日漸提高。公元92年,班超被擢升爲西域都護,直到公元102年70歲時,班超才卸任回到長安,班超在盤橐城經營西域長達18年之久,盤橐城的歷史與班超緊密相聯,因而在很多史料之中,盤橐城也稱之爲“班超城”。

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清代稱爲“小土坡”,佔地14.5畝,以班超雕像爲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後襯36米長,9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牆,建有大門、古亭、石牌坊、城牆、烽火臺建築。

1949年後本世紀初,法國考古學者伯希和曾到此發掘勘測。據其所繪地圖標示,當時所存遺址僅餘北面和西面城牆,北牆長287米,西牆長205米,面積約爲58835平方米。據某些專家推測,這僅是該城的二分之一牆。1949年後,由於修路建廠,將其遺留城牆大部平毀。

盤橐城,位於新疆喀什城東南,維吾爾語中稱“埃斯克沙爾”,是破城子的意思,破城子,名如其實,破敗而塵封了歷史的過往,這裏曾是西域疏勒國國王的行宮,這裏也是東漢班超建功立業之地,更是漢代經營西域的隆興之地。歷史的風雨,戰火的洗禮,使得盤橐城與其他古城一樣,或人爲毀壞,或風雨侵襲,昔日的輝煌便走入歷史的故紙堆之中。清乾隆年間(1759年)毀於戰火,乾隆後所重修的盤橐城牆也在新中國建立後被毀,如今的盤橐城爲1994年在原址上興建,旨在紀念這位維護民族團結的歷史名人——班超。修建於盤橐城故址之上的班超紀念公園內塑3.6米高的班超立像,而追隨班超的36勇士也威風凜凜地排列於班超像兩側,園中城牆聳立,浮雕栩栩如生,碧草綠樹環繞,而烽火臺似乎仍可見當年狼煙,英雄建功立業的動人事蹟也便在這濃濃的歷史氛圍之中娓娓講述。